《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史上的一部极具拉丁美洲色彩的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还被戏称为最难读懂的巨著之一。今年暑假之时,我带着敬畏的心态缓缓地打开书页,透过密麻的小字间,在马尔克斯的魔幻笔触之下,渐渐地被这浓郁拉丁色彩的魔幻世界吸引住,以至于读完余味不止,仍延续至今。
《百年孤独》以孤独之名,用孤独的千百姿态的笔触,描绘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展现了浓厚的拉丁美洲的人文宗教,传统习俗,思想理念的独特景象。对马孔多村落这片神奇的土地的家族历史的玄幻又现实的描写,重复循环的人名,亦真亦假的情节,天马行空的想象,在百年的时光中,现实与虚幻的巧妙结合,最终孤独不语,蓦然回首,在孤独的静守中,灵魂之花已悄然在盛开。
时光不语是孤独的坚守,而爱是孤独的解药,是时光永恒的底色。“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一代极具创造力,热爱研究和探索,他沉迷炼金术,倾家荡产也不顾妻子儿女,他不满足于现实的贫穷,勇于创造。而后精神世界与贫穷落后的现实格格不入,以至精神失常,被绑于一棵树上度过孤独的晚年。而他的二儿子奥雷里亚诺上校年轻时期久经沙场,名扬马孔多,但当他历经多次暗杀埋伏,发动无数次战争后,发现这是极其无意义,随后他将自己封闭在一间房间里全身心投入于小金鱼的制作,对家人事务不管不顾。有人说:“布恩迪亚家族是没有爱的,骨子里是充满冷漠的孤独”,其实在我看来,孤独的终点是爱的化解。纵使在这本书里,每个人物的生命色彩是布满孤独的,但是书的背后,孤独的底色是爱的暖色调。就如乌尔苏拉以坚毅独立的女性形象跃然纸上,即使到了她百岁的晚年时,双目失明,但她仍然清楚家里物品摆放的细节,她曾说过:“只要我还在,”这个家就不会倒。”无论子孙已经更迭几代,时光流逝,她的身体已经年老不少,但她的灵魂和心灵仍像刚进布恩迪亚家族那般饱含着清净和热情。丈夫精神失常,儿子有离走的,有远战的,但她有着作为妻子的体贴温柔,有着作为母亲的关心惦念。提起孤独,大多数人觉得是负面的,是不堪的,是对生活的无病呻吟的病娇症状。然而我认为,孤独是一个人的终生伙伴,它的底色不是暗色调,是冷与暖的多色体。孤独能带领我们感受人生的五味杂陈,明白生命的意义不只是想要的快乐 ,还有翻越高山低谷的各种心境,各种经历过后的坦然和释然。 它能陪伴着我们感受温暖和可贵的爱,它会让我们用得到的爱来化解时光留下的吻痕和伤疤。孤独就像一只蝴蝶,是从前一朵花的鬼魂,回来寻找它自己。
在这个时代,我们仍需要栽种孤独之花。在这个互联网发展讯快信息片碎化的时代,糖衣炮弹,娱乐至死,人们似乎正慢慢被舆论娱乐化,人们的独立自主思考性渐渐地被消磨着,就像预料马孔多这座镜子之城——或蜃景之城——将在奥雷里亚诺·巴比伦全部译出羊皮卷之时被飓风抹去,从世人记忆中根除,注定被消蚀殆尽的命运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这大地上出现。孤独于我们生命的一隅,恍如影子般如影随形,它仿佛是我们保持个体独立的救赎者,让我们能在不被左右不被戏弄的孤舟上,不偏不倚地架着船桨,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但仍击空明兮溯流光,做那位破釜沉舟的孤独的时代摆渡人。“寂寞是造化对群居者的诅咒,孤独才是寂寞的唯一出口。”与其做无用幻想的饕餮之徒,舔食生命殆尽的寂寞,徒留一具孤独的遗骸,于现实匍匐地蜷缩游走。不如做时代的孤独栽花者,让孤独填补我们心理每个寂寞的空洞,填充厚实的泥土,播种每颗独特的花种,让时光的营养液润泽,静待我们灵魂的花开花放,使得我们这个时代鸟语花香。
读后《百年孤独》,第一次对“孤独”有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孤独的“孤”在我的理解,是单独的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灵魂随行,“独”是自身的独特独立,“孤独”组合一起便是单独的每个人在保持个体的同时,共同随行。这是将时光的不语化为千言万语,难以抗拒其存在的杂陈五味,能做的更多是接受它,信任它,让它在拥挤中为你留有空位,让它在你独处时呵护你,让它在你的四季轮回里,慢慢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