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们在«走遍美国»中讨论过一个话题:Will you be a small fish in a big pond or be a big fish in a small pond? (你想要做一条大池塘的小鱼,还是更愿意做一条小池塘的大鱼?)其实,这个问题,我自认为早已经有了一个答案。答案就是一个专有名词,唤作“北漂”。
我们在高三时挑灯夜读,整个校园等到11点钟,仍然有亮堂堂的灯光笼罩着教学楼,这个年级的学生仍然在题海或者书海中奋笔疾书。想必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这么一段回忆。我们如此奋斗的目也很简单: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想抓住高考这个“决定命运的转折点”去改变自己的命运。一举一动都阐述着一个观点:我们都想到外面的大世界去看一看,生怕会给以后的人生留下遗憾。所以,我们来到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满怀热忱实现自己的梦想。
未毕业时,我们心中只有这座城市的美好。经常幻想走向社会以后的生活:再也没有作业,没有自习,没有了老师的敦促,我们终于获得了自由。但是我们却忽视了进入社会以后的现实问题和它的残酷。
早上睁开眼我看到一条微信,内容很简单:啥?因为先前我让朋友写一篇文记录一下自己的生活,但我从他那里得知,非洲的生活都大同小异,没什么要写的。同时,我也建议对方去做一些新的领域的工作,学点新的知识。这样,我也能够帮忙把对方推荐给朋友。但我得到的各种答案都是在否定自己,否定自己可以成功的一切可能性,不愿去改变和努力。
我终于体会到当初鲁迅弃医从文,想要改变国民思想的心情。现在,我也只想写一篇文章来改变他的想法。我知道一次失败的经历会给心理蒙上阴影,或许很长时间都会把自己陷入自我否定的怪圈中。没有自信,退缩的想法打压自己这种情况也变得于情于理。因为我也经历过,真的要想走出这个怪圈,需要你有一颗想要改变的内心。这样,不待在自己的舒适圈,打破原来的生活也显得尤为重要。
我的文章里到处是鸡汤。我也承认自己说的话确实很理想化。但是,我总会告诉自己这个大体的方向有了以后,便知道自己会朝着哪个方向去努力。当心里有了目标和梦想,前方就只剩下了奔跑!
如果孩子成长方式分为放养和圈养,那么我就是属于放养的那类。所以,我的内心希望母亲能够给我更多的关爱,就开始建议她多看一些如何教育子女方面的文章。我很感谢我给母亲的建议她能够采纳。大清早我收到了母亲的微信,中心意思是:什么样的男孩,长大会有出息?里面的内容貌似处处都在为她很少管我做争辩。但经过思考以后我也觉得确实如此,因为里面的几条给父母的建议我几乎全部沾边了。不过,我觉得很有必要分享一下。
里面讲了五点内容:
1.性别赋予了男孩巨大的力量,他终归要离开父母,独自去面对和处理一些难题。父母如果能够早放开手,将选择权早点交到儿子自己手里,让他自己选择将来要走的路,那么,不管将来遇到什么挑战和困难,他都能自己做出合适的选择,哪怕是错的,那他也会为自己负责。
2.家长在商量家务事时, 涉及到和孩子有关的部分,也可以让男孩参与进来,允许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如果觉得妥当,家长完全可以采用,这样反倒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在这个家里是有地位的,慢慢的,他就会觉得自己应该为这个家做些什么,责任感也就形成了。
3.家长一定要有一个让孩子吃苦的意识,能不帮忙就不要帮忙,让孩子流点汗,吃点亏是好事。平时让孩子多做家务活,积极参加勤工俭学活动,大一点的孩子还可以一起去参加志愿者活动,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锻炼自己的手脚。
4.男孩天生喜欢冒险,而在探索的过程中,难免会受点伤,家长不要大惊小怪的样子,恨不得带孩子去医院。一些不伤筋动骨的皮外伤,帮孩子简单处理后,一定要告诉孩子:这没什么的,男孩子身上的伤可是男子汉的徽章。”
5.乐观的心态和善良的爱心,是一个成熟优秀的男人必备的品质。所以,父母要通过不同的方法引导孩子,擦去孩子心灵的污垢,消除孩子心中的自私,让孩子成长为一个乐观开朗、善良真诚的人。
在离开父母的这段时间,我学着自己舔舐伤口。面临失恋和失业的人生低谷,我心里明白这些痛苦只能自己承担。家,再怎么是避风的港湾,最后也是需要自己去面对挫折。于是,我强制性的要求自己要乐观,找到适合自己继续生存下去的理由。俗话说,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我继续选择了驻外。可离家数千公里,思念和痛苦把原本就还没有愈合的伤口撕裂又撒了一把盐。可正是这段黑暗的时期,练就了我无比强大的内心,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安全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我们终究会向过去告别。生活总是一路向前。路上的风景,遇到的人总会提醒你去热爱自己的生活。人一辈子如果按照人均80岁的年龄计算下来,总共只有29200天在世间走一遭的机会。3万天的时间,真的很长吗?当我们呱呱坠地的时候,这个码表就已经开始记时。我们真的有那么长时间去怀疑和否定自己,真的要活在别人的期待里面吗?为何不能做自己,压抑自己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