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
2018年,我执着于课堂教学,沉迷于阅读专业书籍。年末,我也想换换口味,从儿子的书架上随手取下了余华的《活着》。
这本书吸引我的除了跌宕的情节,还有新奇(至少对我来说是)贴切的语言。这本书的封面除了书名是白色,作者签名是红色,其余背景都是纯一色黑,它就像一块磁铁,深深地吸引了我。一开始便不能停止。
《活着》这部小说讲述了福贵的一生。他是地主的儿子,娶了城里一个有钱人的女儿,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每天都进城里的青楼嫖赌。赚得不多,输的却不少。终于有一天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在全家人搬进茅草房的第一天,福贵爸上茅厕时死了。也许这是报应,他是地主,是败家子。地主位置被一个以前经常借钱给福贵赌博的人龙二坐了。一贫如洗的福贵因为为救母病去城里抓药,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拉去当兵。在战场上九死一生,当他幸运归家时,女儿却已经成了哑巴,母亲死了,家里一穷二白。福贵的儿子因为给县长妇人输血意外身亡;后来女儿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却因产后失血过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时被板车压死了;外孙子吃豆子时撑死。福贵老了,买了一头老牛,也叫富贵,与他终日相伴,故事结束了……
福贵经历了人生最大的痛苦,当他看着亲人离自己而去时,心底那时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鲜血都流出来了……但他却奇迹般地挺了过来,依然乐观豁达地面对人生。到风烛残年之时,依然牵着一头老牛做伴过日子。
他没有因为亲人的离去而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活着是为了让死去的人安心。其实福贵并不知道什么是活着,他只知道人活着就是这样,经历一下酸甜苦辣,有钱就赌一赌,没钱就种种田。活着就是这么简单。
人活着为了什么?人活着不为什么,只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有些人觉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对自己前途不怀有任何希望,于是他们也选择了在这个世界上消失(春生最后的结局便是)。
亦有些人,在碰到丁点儿大的困难时,选择了后退,后来他们觉得退缩也不是解决方法时,于是他们也与世界说了声再见,然后挥手而去了。
《活着》讲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量,然后,教给我们:如何让这根发丝不断裂。
以往,我只要稍有不如意,每次都会那么想:“哎呀,反正人总归要死的,无非是迟早的事,我这么失败,死了算了!”就那么想着,有时,这念头只是一闪而过,有时,它也会在脑中盘旋好几日。然后,看着周围世界不再那么灰暗,也就不想了。
我“流着眼泪读完全文”,我在看完整本书的同时,也明白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明白了绝望的不存在。福贵,这样一个坚毅的人,在经历了人生几乎是所有的劫难之后,终变成了一个风烛残年,看淡一切的老人,他一个人,走过人生的漫漫长路。
记得曾经看见过朱德庸的一组漫画:上学的时候,老师考验你的智力;上班的时候,老板考验你的毅力……当你老了,你以为一切考验都结束了,但你才发现,原来,一切都在考验你的记忆。
那么福贵呢,他还会去回忆那一段太过于残忍和不堪的过去吗?我想,他会的吧。因为,他已经把这整一个人生,看成过眼云烟。他与他的那一头取名为“福贵”的牛一起,度过人生最后一段平静的生活。
我要好好地活着,因为,所有的挫折,与生命站在一起,又都能算得上什么呢?
我得为余华的《活着》写一篇读后感。有哪本书比《活着》更有意义,能更好地有感而发呢?《活着》,一个悲惨的故事。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一种不肤浅的感觉,一种看了让人深感悲凉凄惨的感觉。这书看过了,但余华那淡淡的文字,平凡的故事,还是令我难忘:一个小村,一座小城。还有主人公福贵。
看完这本书,我对生活的要求突然降低了很多,对生活的知足感剧增。当今晚好友发来他刚刚为我算好的本次我涨工资的具体数目,我的第一反应就是生活给予我的太多太多了。以后,我也要再壮大自己,用自己的光和热来回报他人,回报社会。
今日微信里遇到二十年前的学生高阳,但忙于上课,没有问号。故晚上给她写了简短的信——
高阳好!
记忆里的你,乖巧听话,还是五年级的小学生。翻看你的朋友圈,哇!你也是妈妈了,而且有一个俊俏可爱的小棉袄。
可不是嘛!屈指一算,20年没见面了(如果没有记错,你应该是97年上的五年级,98年小学毕业),是棵幼苗,也早长成参天大树了。
还好,从你的朋友圈看见现在的你,还能找到当年你的模样。岁月不饶人,但师生情会像陈酿老酒,越来越香醇。
你的家安在哪里?再回平乐,梁老师欢迎你哦![玫瑰][玫瑰][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