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有长辈和我同时点赞一位朋友的圈儿,一秒钟后,长辈就来问话:
最近躲哪去了?彻底隐身了!
不敢不敢,全国各地跑,没空给您请安。您最近忙什么?
你没看我朋友圈吗。最近接了部新戏?
哦哦哦,我现在就去看。
十分钟后,我看完了长辈的圈中最近的一条内容。要说明一下,长辈是我见过为数不多把朋友圈当简书的人,他每个朋友圈都会配上不下一千的字,排版拥挤,文言文满屏到我这个高度近视看一会儿就会有晕车的感觉。
十分钟后我慌忙逃窜回对话框:
“最近你的生活真丰富。那几张剧照好棒!女主角很有范儿嘛。我预感她能混出来。”
“你根本没有读懂我文字里的意思。”
长辈语气和以往一样嗔怪。
我急忙说:“我认真读了,认知能力上不去,我真的很着急。”
长辈只回了两个字:“呵呵”。
我想这是一个大大的失望吧,就像你在简书写作,不断有读者给你留言:好棒啊,真赞啊,时间长了你会很沮丧一样。因为你觉得对方并没有认真看你的文字。
可是,我好想告诉长辈:我是真的真的对朋友圈已经脱敏了。当我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突然就愣住了——曾几何时,我是那个每天不在朋友圈说点什么,这一天就跟白活了一样的人。每天只要有空就拿着朋友圈刷个不停,朋友有新动态我总是第一个点赞加评论,速度及时到经常吓到对方。
而如今,十几天都懒得发一条,发一条也大多没太多营养,这种断层式的脱敏转变究竟是怎么一步步演变的呢?
想了想刚玩微信那会儿,自己发动态无非是几个内容:吃喝玩乐 、 小确幸和小确丧、 有意义的链接、 冒牌美少女自拍照。
后来,因为工作加了很多领导和同事,还有自己团队的兄弟姐妹,为了不让大家觉得我整天不务正业,吃喝玩乐基本都省了。(可见人都有假面)
剩下的小确幸和小确丧,维持了一段时间发现有点无病呻吟。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没那么多狗屁感慨了,通透到恨不得放到太阳底下就能看到五脏六肺,于是这一条也没得选了。
接下来冒牌少女自拍照更是不能发了。年龄越大连冒牌都折腾不上了,少妇照发上去总有种拖朋友圈总体年龄的后腿之嫌,索性这条也毙掉。
最后真的没得选,于是我的朋友圈就变成了如今这副死德性:除了各种工作分享链接、行业动态链接,就剩下365了。
结论一:年龄增长,阅历增长,朋友圈不再是你唯一的倾吐平台。你也不太期待并不熟识的人窥见太多你的生活。你越来越想给自己多留点空间。
乍一看上去,我的生活清净了许多。从朋友圈看上去我已经是一个生命中只有工作的“女强人”了。好吧,这一步包装到位。但是真的我们长大了成熟了,有话都藏着掖着了吗?
我看并不是。我又多出了一堆五花八门的群,群成员都不多,大家都有相同的兴趣爱好,偶尔聊一壶,爽哉! 有时候想起一些朋友,都会一个个去翻看他们的朋友圈。瞅准某个人一翻几十条,一直评论点赞到去年,吓得朋友给我打电话直问:你发生什么事儿了?
只能顽子式混不吝回复:“统一批阅一下你近年来的生活。”
结论二:真正的朋友,绝不会玻璃心到你没有刷她朋友圈而怪罪。真正的友情,也绝对不是靠微信朋友圈来维系。
有一次和领导吃饭,说起某个美腻的小美女出镜记者。我大夸这位小美女从外形到气质的超凡脱俗,日后一定有大发展。
领导不置可否,最后说了一句:偶尔看到她的朋友圈,不是在晒吃饭就是在晒夜生活。我看,她这样下去也没啥大发展。
一句话正中微信朋友圈在职场中的影响力。我尝试着去翻阅这个妹子近期的朋友圈,发现果然如领导所说,各种晒自拍,晒闺蜜照,晒红酒微醺,晒夜色未央。
唯独没有晒一次工作。
尽管我们中的很多人都不再刷朋友圈,但大概率只要刷到两次到三次你的同类型动态,基本你就会被定义为某种人。
结论三:更新微信朋友圈有方法,请学会将工作和生活尽量分开。必要时,请学会分组、屏蔽等自我保护功能。
迷恋微信朋友圈并无是非曲直,只是经过自己从热烈到冷却到脱敏的发展,大概能感觉到一个人从小姑娘到成熟这段距离,其实就是学会了更得体,更有移情力,更了解自己想打造怎样的朋友圈定位。
不过,当你有一天不再迷恋微信朋友圈,也并不能说明你真的长大了,因为你可能会迷上QQ空间,或者——简书。
无戒365写作训练营 第2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