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个朋友和我抱怨,孩子太不听话了,在家里顽皮,在外面也闹。最后了解到真正的原因是,这个朋友带着孩子参加同学聚会,孩子有些顽皮,动手打她,她觉得孩子的做法让她很没有面子。
这让我想起前两天在一次喜宴上看到的场景:一个小男孩在玩弄几块糖块,这时候一个小女孩走过来拿走了一个糖。小男孩儿二话没说,推了小女孩一把,把手里的糖块夺了回来。在一旁的妈妈得知自己的孩子推倒了小朋友后。把孩子拉到小女孩面前。“给小妹妹道歉,快,你把小妹妹吓哭了。”看孩子没有反应。妈妈追加到“快点,要不然妈妈打你屁股了。”这时候小男孩转过身打了一下妈妈。用手猛地将妈妈推开,径直走到桌子前继续玩弄那几个糖块。
孩子的妈妈一边尴尬的微笑,一边走回座位上。回头对孩子奶奶说太丢人了。
作为旁观者,当把这两件事情联系起来的时候。最想表达的是丢人不是事,最重要的妈妈有没有反思宝宝为什么打人这件事。
宝宝打人背后的原因
对于宝宝打人这件事,很多妈妈首先会斥责宝宝,然后是抱怨。仔细想想这些做法都没有任何意义,与其各种抱怨,不如寻找原因。
第一种原因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比如口手期,这个时期的宝宝喜欢用口和手来感知这个世界,比如喜欢啃脸、咬人。需求没得到满足的时候会用手打人、撕扯东西。我家宝宝喜欢拽哥哥的头发、撕纸。
第二种原因是受大人的影响。比如上述第二个例子中妈妈说的“快点,要不妈妈打你屁股了。”结果妈妈还没打,孩子倒打了妈妈。如果在一个家庭里,爸爸妈妈喜欢用打来解决问题,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学会打人。
这一点我有很深的感触。我的妈妈是一个说话声音很大的人,每次打电话我都想提醒她小声点。有一次她到我们学校看我,在宿舍里和爸爸打电话。我不经意的提醒了妈妈一句,“妈妈小声点。”当时在场的一个同学对我说,这就是你打电话时的样子。那时候我才知道自己也是一个说话声音很大的人。这就是潜移默化的力量。
宝宝打人无非就是这两种情况,希望每位家长在看到宝宝打人的时候,先寻找打人背后的原因。
长期用打来解决问题,对孩子成长的危害
很多家长喜欢用打来解决问题,尤其是对待熊孩子,这种方法效果很好。但就像医学上的特效药,通常有很多的副作用。
首先,孩子小的时候会害怕犯错误,你想呀,犯了错误会挨打。其次是孩子因为挨打害怕父母,慢慢疏远家长。还有,青春期的表现是拉帮结伙打架。这个时期的孩子本来就叛逆,加上小时候的经历会更糟糕。
其实很多时候,小时候的经历会影响人的一生。我的一个哥哥特别疼爱孩子,从不动手打孩子。他说,小气候经常挨打,知道那种痛苦,不能让孩子再受同样的苦头。
不用打,父母该怎么做呢?
前几天在哈默个人进化营里,潘多拉小姐姐给我们上了深刻的一课。
其中她说了一个例子,有一次她坐地铁,一位妈妈带孩子上车后,那个孩子一看没有位置坐,就很大声地抱怨说没地方坐。后来有位大哥哥就站起来给孩子让了个座位。
孩子坐下来后,妈妈就教育孩子说:你这样是不对的……说了很多教育的话。
然后问我们,如果是自己的孩子会怎么做?
小伙伴们的回答是:首先是道歉,因为孩子不礼貌。然后会教育孩子。
但是我却对潘多拉小姐姐的说法道歉心悦诚服。
她说,第一,孩子当着大家的面做出这种不太礼貌的事,我首先会觉得自己很没面子,别人一定会觉得我这个当家长的,没教育好孩子。但是我自己的面子,在这件事情里是最不重要的,没法顾及。
第二,道歉,对不起孩子不懂事,给你们添麻烦了,让各位不舒服了。通过道歉也让孩子知道,他这样做是不对的
第三,我可能会蹲下来,用只有他能听到的声音跟他说,那些教育的话。
这个做法可以直接迁移到我们的生活中。当孩子做的不好的时候,不要动手大孩子。而是蹲下来告诉孩子那里做的不好。
如果是公共场合的话,首先要向大家道歉。然后蹲下来用只有孩子自己能听见的声音告诉孩子做的不够好的地方。
今天的文章是想告诉大家:
孩子出现任何问题,都要找原因,找到原因才能解决问题。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注意自己的行为。
维护孩子的尊严,切实感受孩子的心情。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教育从来不是孩子的功课,而是父母的修行,爱是一种本能,但高质量的爱,需要永不停息地自我成长。若有一天,您懂得了四两拨千斤,懂得了润物细无声,懂得了因势诱导,懂得了共情与尊重,懂得了生命只是唤醒的过程,您会发现——最好的教育,其实非常简单,那就是家长的自我成长,是用一个生命去影响另一个生命。共勉!
我是潇常妈咪,不断学习、不停成长,相信因为孩子、新生我们。
感谢小伙伴们的阅读,谢谢您。如果觉得有用,请关注我,会持续更新。感谢您的点赞、评论、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