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章:困境
问题
首先得知道任何任务都是需要时间的。任何任务都要在这一时间内完成。没有完成的原因是没给自己定下规定的时间或者是没有时间观念,对时间没有重视。总是认为有很多时间来挥霍。
只要是必须完成的任务,不管你是否在进行,都是有最后期限的,而且期限在不断的逼近。因为时间永不停歇。直到某一时刻,你之前努力或者不努力的成果都会被验证。所以努力是看得到的。
慌乱
不要做“既勤奋又懒惰”、“看上去很努力”的人。
只有学会正确的思考,才会进化成人。
“看上去很努力的人”实际上并没有努力,他们都是“伪工作者”。首先因为他们只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对于那些有用但枯燥的事情他们避而远之。其次,他们刻意逃避困难,那些看似枯燥的事情和困难有时候是对他们的发展有帮助的,可是他们却逃避,以至于停止向更好的自己迈进的脚步。
感到“时间不多的恐慌”带来的恶性循环:
解决
所有的问题都处在自己身上,时间管理不了,得管理自己
事情分轻重缓急:任务分为重要和不重要的、紧急和不紧急的,先做重要而紧急的事情(此概念出自斯蒂芬▪柯维的《要事第一》)
一切都是靠积累
第1章:醒悟
孰主孰仆
大脑只是我们人类身体的一个普通的器官,要时常想着用身体控制大脑而不是用大脑控制身体。就像做事情要先将身体带动起来,再去用精神驱动自己。
人们总是会思维定式,思考的方式和结果往往会受上次的思考方式和结果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下一步思考的方式和结果。
有人会抱怨自己的朋友不会体会他的感受,其实人的感受或者真实的自己也分为4个区域:
大脑只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不应该创维我们的主宰,不应该起到控制我们行为的作用,你应该用你的身体来控制大脑。分清主仆很重要。
何为心智
作者认为“心智”是一个人其过往获得的一切经验及知识的总和。(其中包括这些知识和经验造就的思维方式、思考模式)
我的案例
多学点东西总是好事
学好统计学很重要——它是现代科学所有领域必需的数学知识。
逻辑学也要学好
关于学还是不学某项技能的讨论:
第2章:现实
速成绝无可能
为什么人们都希望速成:
交换才是硬道理
俗话: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什么是“交换”:不成熟、急躁的人总是在强调“我要”,全然不顾自己“有什么”——一开始每个人都是一无所有的,之后有些人通过勤奋、努力、取巧等换取了他们先要的东西,这就是“交换”。
急躁的人在不断强调自己想要的同时却不去积累,这就是一个死循环:
那些得到自己想要的人怎么做的呢?
他们知道“想要”的可以用现在“我有”的来满足,即使“我有”的不够去满足“我要”的,他们会借助努力勤奋等,只需假以时日,就会如愿以偿。一旦如愿以偿,他们拥有的多了,更多了,在未来,满足“我要”也就越容易了。
生活的本质就是如此,你想要什么,它偏不给你什么。看看自己现在有什么,有什么先用什么,没有的就积累。等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有能力换取想要的东西了。
跳出这个死循环:
拿出一张纸,将其划分为左右两半, 然后做两个列表,左边是我有的,右边是我要的,逐一罗列。完成后要尽量客观地判断:先划掉我要的当中那些无法用‘我有的换取的;再仔细判断在剩下的能用我有的换取的那些我要的之中,哪些是必须的、必要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并在其上做重点标记。偶尔会有一些我要的无法用现在我有的换得,却又是必须、必要,甚至不可或缺的,这需要我们认真考虑用什么样的手段再积累些我有的,从而有足够的资本换取那些暂时换不到但极其想要的——或努力勤奋,或投机取巧。投机的方式并非不能用,尽管它的成功概率实际上并没有看起来那么高,而它的失败概率甚至和它看起来的成功概率样高。
还有一一个辅助手段,就是在想到我要什么的时候马上提醒自己,接下来要花些时间去思考我有什么。这样你就会瞬间的安静下来。
完美并不存在
越是能力差的人,越是非常不现实且极其脆弱的人越有完美主义的倾向。
“做不好”就不做是一件蠢事,因为没有人一开始就会把事情做得很好。所有人都是从0开始的,如果你觉得自己开头做不好而不去做事情的话,那什么时候会做好呢?最后只会导致一事无成,有些人还打肿脸充胖子说到“自己没有什么可后悔的”。把事情做完美的前提是你得做事。
不要因为一点的不完美而放弃一整件事情,除非有强迫症,那也得治啊。无论你做什么事情都会有不完美在里面,你要学会忍受,否则事情根本没法进行下去。生活本身也是不完美的。谁在临终前没有一丝丝遗憾呢?所以不完美只能接受。
未知永远存在
为什么有些老手总是“懒得”帮助新手呢?在进人任何个新领域时,这种压力都能使新手窒息。而已经在那个领域里“浸泡”过段时间的人,往往早已忘记了曾经面对的恐惧和压力,懒得(抑或不屑)开导新手、帮助新手。其实,更多的时候,一些老手实际上并不是“懒得”或者“不屑”,而是“没想到竟然连这个也需要解释”。这就像我们每个人小时候要挣扎很久才学会系鞋带,可成年之后却早已忘记它竟然是一一件需要挣扎才能学会的事情一样。而另外一些老手是因为“很快就学会”所以没想到“竟然有人连这个都不会”。
再强调次,我们必须接受这个现实一未知永远存在。而后,我们只能不断尝试着适应在“未知中不断前行”。如果不能接受这个现实,就无法忍受未知的存在,也会平添无数的焦虑。焦虑是导致时间浪费、效率低下的根源之一。当人处于焦虑状态的时候,甚至可能出现一切理智都被清空的情况。另外,焦虑的情绪会让人觉得“必须要做点什么”,但是,在缺乏理智状态下的任何决定和行为都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一个相对有效的策略是:当有问题解决不了时,可以先把它记下来,然后继续前行。注意,一定要把问题记下来。很多人没有记录的习惯,以至出现曾经因为思考(疑问就是思考的起点)后“忘了”而失去获得答案机会的情况。继续前行,并不意味着忽略这些问题它们已被记录在案,也由此获得了被重新审视的机会。不一定当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因什么由头,它们之中的一部分就突然有了明确的解决方案。当然,可能性最大的原因只有一个你一直在前行,你一直在积累,你一直在成长。所以到有了答案的那一刻,你不再是当初无能为力的你,你已经重生。
现状无法马上摆脱
与外界的无谓比较,让每个人凭空多出了一个根本不属于自己的目标,动辄被自己的理想绑架。很多人(应该是绝大多数人)的工作态度本质上是“骑驴找马”。基于种种原因(主要是概率问题),人们往往对自己正在从事的职业并不满意。很多人都心怀梦想,有一个“无论如何早晚都要从事的梦想职业”,而不幸的是,很多人正因如此最终沦为平庸之辈。
尽管天分确实很重要,但一个人的能力主要靠积累获得。从一个人开始从事一个职业的那一瞬间起,只要足够认真、努力,他的能力就会不停地积累。如果这个人实际上向往的是另一个职业,那么他的所谓“梦想”几乎必然使他在当前这份职业上心不在焉、无甚积累。其实,世界上80%以上的职业并不过分依赖天分,更可能甚至几乎只依赖积累。天长日久,这个人在当前的职业中将逐渐落后于那些认真做事的人。但此时他不会因为自己的落后而奋起直追,反过来,更可能的是把“反正我的梦想不是这个当作借口。
无论是谁,进人自己梦想职业的成本都很高昂一极少数运气好的人除外——有些相对依赖天分和运气的行业更是如此(顾长卫导演、蒋雯丽主演的电影《立春》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当初未能从事一个职业就已经能说明问题了——除了运气不好,更可能的原因是积累不够。几年过去,这个人在他的所谓“梦想职业”中的经验积累依然是零,仍旧只是空有梦想。还有一个他更可能宁愿视而不见的事实是,那些在他所谓“梦想职业”中拼搏努力的人在这段时间里已经积累了无数经验,磨炼出了他在“圈外”无法想象的各种能力。就算有一天,这个人有足够的运气,进人了那个他梦寐以求的领域,结果可能还是发现自己一无所有、毫无竞争力,最后不过是一切清零、从头再来。
心怀“梦想”的时间越长,它的沉没成本就越高。很多人都在无意之间被自己的“梦想”所绑架,所以,很多时候,对很多人来说,所谓“梦想”也许只是陷阱。许多年来,我曾见过身边不少的人一点一点被他们珍爱的“梦想”毁掉。
越是不满现状,摆脱现状的欲望就越强烈,而这种欲望会让一个人最终迷失方向,因为无论是谁,从本质上看都无法摆脱现状——每一时刻的现状都是过去某一或者某些时刻的结果,而每一时刻的现状都是未来某一或者某些时刻的原因。没有人能够逃脱现实的束缚。从某种意义上理解,“逆境造就成功”、“磨难令人成熟”之类的话纯属胡说八道。显然,在顺境中更容易成功,而且很多磨难根本没有必要——这更可能是失败者对他们自己一生都未曾有机会体验的成功及成功者“意淫”式的猜想而已。失败者永远没有机会了解成功的真相,因为人最容易受自身经验的限制,而不曾有哪怕一点点成功经验的人更无从摆脱自身的局限。
对现状不满、急于摆脱现状,是人们常常不知不觉落入的陷阱(尽管偶尔这也是少数人真正的动力)。接受现状才是最优策略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什么;做什么都做好,用什么都用好。不要常常觉得苦(这会让人忍不住顾影自怜,浪费精力与时间),而要想办法在任何情况下找到情趣——快乐是一种本事。这些年我遇到的优秀的年轻人几乎都有这样的特征:他们很少对现状不满(可能是他们的优秀使他们难以觉得不满吧)。他们热爱自己的生活,他们相对更不在意外界的影响,他们更专注于做事而心无旁骛,他们身处良性循环之中,当然,他们也因此每时每刻都在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