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年过去了,再次拿起《论语》来读时,我似乎对每一句话都有了深刻的理解。
虽然现在的人,大多都是接受着传统文化的熏陶长大的,从孔融让梨的谦让恭敬,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大爱忧患,无一不显示着中国人的优秀品质。但是,现在能坚守这些的人却越来越少了。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这句话表面上是说:贫穷却不奉承巴结,富裕却不傲慢自大,怎么样呢?孔子回答:“可以啊。但不如做一个贫穷但是乐于道,富裕又好礼的人更好。”
可实质上是告诉了我们做人的最高境界:不要只是在乎身在名利,重要的是培养自己内在的修养内涵。这样才不会因为生活贫穷而不快乐,富贵显赫而骄奢。保持内心富裕,精神丰富,才可以守得云开见月明。
这让我想到了我妈妈之前常常跟我说的一句话,“只有让自己内心强大,精神富足,才能不会因为天黑天亮、日沉月升而有种患得患失的感觉。”
所以,成功的人往往都是这样的,不会迷茫路在哪里,因为这里本无路,人走过了,就会有一条大道;也不会在乎路是否好走,因为心有多宽路就有多宽。
而决定我们可以走一辈子的路,是礼仪、修养,而不是眼前短暂的利益、贫富、成败或者喜忧。多参透这些前辈留下来的典籍箴言,才会让自己成为仁智双全的人。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句话其实就是说了: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当他父亲死去以后,观察他的行为。如果他长期不改变父亲的行为原则,可以说是做到孝顺。"
《中庸》里的:“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意思其实是一脉相承的。通俗讲,就是要求我们继承父亲的遗志,完成父辈的未竟事业罢了。
这让我想到了身边的一个例子。我朋友家里是家族企业,他爸爸一直希望他以后能接自己的班,但他从来都很反感。以至于他爸爸找他,他却关机。让他回家吃饭,却左等右等,等不到他的身影。
后来他爸爸因为一场大病进了医院,他才开始醒悟,准备继承家业,完成他爸爸的心愿。
孝顺就是一个这么简单的道理,在合理范围内,要遵从父母的意愿,要顺从父母的心意,这才是孝的初衷。尽管我们可以不照搬父母的所有的意见,但是我们至少要体谅他们的一些不易、苦楚和心酸。
而这些我们明白的道理大多都是来源于《论语》,这里面所有的“君子之道”,“礼仪道德”,也都是与时俱进的。所以,从中国人的处世之道、交友之道和人格修养之道来解读,就会发现《论语》中的真理都是隐隐约约,却又随处可见的。
时代变了,但是有些精神品质却不能变;社会变了,但是有些文化内涵却不能丢。多读经典智慧书籍,品味人生,让这些智者之光与我们的世界连接,让自己的道德、情感、思维得到提升,才会做到时刻保持清醒、冷静,平和地看待任何事物。
如果有了这些强大的精神支柱,那你还怕自己不成功,不幸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