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了采铜写的《精进》中的《不要只做信息的搬运工》这篇文章,比较有启发,希望和各位一起分享。
互联网时代培养了一批知识的搬运工,从网上下载了很多书籍、视频、软件、教材等,下载完毕之后就放在硬盘里,懒得看了。前些年我也是这样,今天想学习英语,就从网上下载很多英文电影、英文培训视频、英文学习资料,明天想学游泳,又从晚上下载视频。就这样零零散散硬盘里装了近100G的资料。这么多东西,肯定看不完,一直放在电脑里睡大觉。
我们面对如此多的信息材料,只会做简单的加工,没有从深处审视,更不用说去做一些“解码”的工作。解码不等同于我们一般所说的理解。解码是一个更为主动和主观的过程,不同的解读对同一材料的解码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就像看同一部电影,不同的人能看出不同的意味。
解码的基本规律
解码的过程和结果因个人视角的不同而千差万别,但也有基本一致的规律可循。以玩具店里面的“会说活的小黄鸭”为例,小孩,家长以及玩具工程师,他们所关心的点都是不同的。小孩关心的是最直接的信息。家长关心的是价值和意义。工程师关心的是结构和实现。
解码包含三个层次:
它说了什么?给了我什么感受?(它原本就要传达的信息和知识)
它是什么?对我有什么价值?(对内容的反思,以审视的目光对内容进行评价和定性)
它的内部是怎么组成的?它的效果是怎么实现的?(对形式和结构的洞察,研究内容表达的手法)
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体系
对信息材料的解码,需要用新知识来解构旧知识,是新旧知识碰撞和融合的过程,因此也会带来既有知识体系的重新建构。于是我们内在的知识结构就不断动态地演变着。
适应性专家通常是实践型的专家,因为他们必须经常去应对那些超出单一领域的、非常规性的问题,接受各式新奇刺激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必须在表层和深层之间穿梭,因而他们的知识系统也就能够不断扩展。
一个高段位的学习者,通常是一个适应型专家,他们可以随时有意识地构筑一个信息解码和知识扩展的良性循环。
深度学习:不止了解,还要知晓
学习应该是深度和广度的结合。广度能够让人不闭塞,深度能够让人不只是学之皮毛。很多领域的学习,就像学习绘画一样,需要一个漫长的临摹过程。在对作品的临摹或样例的深入探究中,我们会发现其中深厚的内涵、精巧细微的技法。
但凡学有所成者,多重视深度学习。
寻找解码的入口
我们如果想解码,也要去寻找那条“入口”。这里给出三个寻找入口的路径,供大家参考:
<1>.不只要去寻结论,还要寻过程
我们不仅要知道结果是什么,还要去知道,这个结果是如何得来的。如果是看一部虚构作品,我们可能要去思考,目前这个结局,作者是进行了何种逻辑上、感情上的推动,使其变成了一个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结果;如果是一篇议论文,我们可能要去思考,作者是使用了什么样的材料论据、通过了怎样的推理,才使其论点成立、能够把人说服。
<2>.不只要去做归纳,还有去做延展
对于一本经典作品,往往书里的每句话都有细细咀嚼的价值。对于这样的经典,我们可以用“延展”的思路去想,去假设:如果我们把它放在另一个情景中、另一个问题之下,是否仍然适用,仍然精辟有理?如果是的话,那么其实我们就发现了一个可以复用的知识或者模式。这就是读书读出味来了。
<3>.不只要去比较相似,还要去比较不同
我们去接受一个新的信息材料,总要调用我们现有知识体系中的知识去与其对比。这种对比就是很好的解码方法。但是我们往往只注意不同材料之间的相似部分,因为相似就意味着安全,意味着我们原有的认识无须更改和校正,其坏处就是我们的知识系统无法适应性地扩展。所以我们更应关注不同。
法国大科学家彭加莱在《科学与方法》中的一句话:“我们不去寻找相似;我们尤其要全力找出差别,在差别中我们首先应该选择最受强调的东西,这不仅因为它们最为引人注目,而且因为它们最富有启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