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实施了国家义务教育工程,全国范围内基本形成了 “一村一校”的格局。但是,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开始,计划生育政策和城镇化发展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农村地区适龄入学儿童数量持续下降,凸显出 “一村一校”办学规模小、管理成本高和人员配备困难等问题。人口形势的转变增加了农村小学的管理成本和难度,成为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背景和动。
2001 年我国发布了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 “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开启了农村地区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序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 “撤点并校”。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 2012 年发布 《教育部 2012 年工作要点》规定 “坚持办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审慎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后才被叫停,这是中央政府对抑制过热的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而采取的“急刹车”措施。
根据教育部统计资料,2000 年全国农村地区有 44 万所小学,将近 4 万所中学,2010 年全国农村地区只有 21 万所小学和 2 万余所中学,10 年之内,大约一半的农村中小学被撤销或合并。这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力度、大范围的布局调整运动也被视为当下中国乡村教育最显著的现象,对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资源分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1]梁超. 撤点并校、基础教育供给和农村人力资本[J]. 财经问题研究,2017,(03):8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