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我时刻都处于一种有些焦虑的情绪中,一方面是想做些能体现自己存在价值的事,另一方面却又总感觉有一条无形的绳索捆住了我的手脚,让我无法施展。
当我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心里是有点迫不及待的小激动的,我一直想做的事终于在自己的期待中有了眉目。
以前,我总是高冷无比,自己写的东西自己看看就好,懒得让别人知道,于是自嗨了一段时间之后便消沉了下去。慢慢我才发现,作为一个写作者,我还是需要别人的支持和鼓励的,这些动力至少让我可以稍微积极一些。
在众多的优秀作家中钟情于张爱玲,虽然她的生活黯淡,但并不妨碍我欣赏她那令人折服的才华。
还记得上大一的时候,我读完她的《倾城之恋》,一度再也无法耐心看其他小说。她那入木三分的人物刻画,让每一个形象都能在脑海中清晰地呈现出来,那些曲折的命运实在让人唏嘘。
我自私的觉得,我的焦虑有一部分也是来自张爱玲,她说:“出名要趁早,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不知道这句话到底笼络了了多少为梦想努力的热血。
写作是从小就养成的习惯,还记得上小学的时候,语文老师每个暑假都会布置日记,每一次都是临到开学报名前夕,我才不紧不慢地赶那三四十个日记,照着书抄我嫌太麻烦,就自己坐在小桌子前编故事。
语文老师最忌讳同学们记流水帐,所以每个日记我都尽量编出不一样的花样,这样赶作业常常到深夜。有时,我妈一觉睡醒,看我还在写字台前补作业,幽幽地来一句:“还没写完吗?快别写了,明天不去报名了。”我吓得字写得更快了。
这个标题其实出自一位朋友之口,每当我快要尘封我的梦时,这句话就时时回响在我的耳畔,经久不绝,不管什么时候开始,开始了就不要停止,希望我们共同勉励。
很久之前,我就开始反思自己的心理,宁愿饱受内心的挣扎也要固执地承受眼前的无聊,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果说我没有准备好,似乎也合情合理,但明白人一听到这样的辩驳总是露出无可奈何的表情。我只能拉低帽檐,尽量避免自己面对现实,但心里总有个小人不停地指着我骂:“你这个懒东西,你这个懒东西”。
我们大多数人总会在不经意的时候,冒出做些不同事情的想法,游离于学习工作之外,又能调剂一成不变的生活,能让你沉浸其中,还为快乐增值。但这种念头刚开始萌芽,有人就很“理性”地将它扼杀。通常,他会盘算这要牺牲多少逛淘宝的时间,看韩剧的时间,打游戏的时间,浪费多少睡懒觉,侃大山的精力,更何况还有成本这一赤裸裸的威胁。
根据生物趋利避害的本能,似乎很容易解释这种现象。当舒适安逸被威胁扰乱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回避改变。宁愿裹足不前,也要待在让自己有安全感的原地,可这种习惯一旦形成,改变起来总是困难重重、异常痛苦。动物尚且还有破茧成蝶、凤凰磐涅的勇气,作为智慧体的我们却一味拒绝前进,也实在说不过去。
不要觉得平庸这种品质是有多高尚,更不要一味的回避谈论,不管是因为仅存的羞耻还是良心的醒悟,这都不是明智的选择。正视事实、调动四肢和大脑才是此刻该有的姿态。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明白,制定规则的毕竟是少数人,只有提高对自己的要求才是迈出下一步的明智选择,而持之以恒才是我们通往理想的钥匙。
至今仍然记得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大学老师看着毕业生们迷茫的眼神,决定为他们指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方向,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个不太高明甚至可笑的方法。他说,学校后面的那些大楼里驻扎了那么多公司,只要你们肯一家一家地敲门,肯定是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的。大多数学生听完之后,不以为然地议论了两句,都没有放在心上。而其中有一个男生听完老师的话,顿时醍醐灌顶,他真的带着自己的简历开始一家一家推销自己,当他敲开第37家公司的大门时候,获得了一份工作。
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即使我们已经懂得了很多道理,但仍然一生庸碌。惰性就像夏天里那驱不散的苍蝇,而他们总是喜爱散发腐臭气息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