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学的专业是材料科学与工程,毕业之后一直文案策划和编辑的工作,一直以来我都觉得专业对不对口没关系,而且毕业好几年的人都是这么说的。
但是今天面试时面试官的一句话让我改变了这种想法。
我面试的是上海知名公关公司文案策划,面试官一看就是个老江湖,在盘问了许多专业性比较强的问题之后,他说:
“我们最希望录取的是专业对口的人,比如市场营销、公共关系专业毕业的,不是因为我们迷信现在的大学能授予学生什么神技能,而是专业对口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在大学四年里有系统地接受过相关技能的培训,有做过一些品牌分析,如果专业不对口,那么我们就要在你身上发现超出科班出身同学的优势。”
没错,在两个应聘者同等优秀的情况下,面试官会选择科班出身的,因为科班出身代表专业性,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信服。
针对同一个媒体推广问题,实力相当的媒体传播系的A和非科班出身的B,同时提出不同的方案策略,前者会更具有说服力。
毕竟人家大学四年摆在那里。
所以专业对口,真的很重要。
我们对职业的系统思维,都应该是在大学期间就建立起来的。
有人说非科班出身的人也可能比科班出身的人更优秀啊。
比如非科班出身的周冬雨赢得了金马奖,比如学国际贸易的六六成了知名女作家,比如有位流浪汉成了画家……
再比如我,从事着和专业无关的文案编辑工作,毕业后也一直顺风顺水。
我也一直是那么想的,直到我想去的公司对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才发现专业性是多么重要。
非科班取得科班成就的人像是大树的树干和叶子,露出来的永远比埋在土壤里的要少,我们看到无数人打破定律取得成功,却看不到更多的人在为专业不对口而迷茫、自轻。
其实我刚上大学的时候就发现我不喜欢这个专业,然后我试图在其他方面弥补这个缺憾。
参加学生组织,与兴趣社团,练过跆拳道,学过画画……这些是我做过的,还有我没做成的,比如考英语八级,学日语,司法考试……
大学我没做成的那些事,毕业后时常会重新侵占我的心。
“你为什么没做成?”
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我不知道我学了这些有什么用?我发现这些专业以外的兴趣可能无法给我带来任何用处,我的热情也很快被榨干。
走一步算一步吧,毕业了再去职场学也不晚。
但是很多事情,大学不做,工作就再也没时间做了。
这些本可以完成,却未完成的事,总会给我带来一些困扰。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未完成事件”,我们在漫长的岁月里,总有几处旧的创伤埋在心底,身体看似已经长大,灵魂却纠缠在理想的树梢上,尽管表面上我们已经释怀,实际还在被过去掌控。
就像我的身体活在现在,可我总觉得自己的心还被拦截在过去。
最近有个闺蜜跟我说,她要去考研究生了。
刚毕业的时候她考过研究生,但是失败了,现在的职场生涯又不是很顺利,所以她决定再试试。
考研对她来说,这就是典型的“未完成事件”,而且当时的“完成度”已经很高了,“差2分就考上了”,“选错学校了,如果报另一所的话”,“面试的时候要是不感冒就好了,我表现本可以更好”……
“未完成的事件”距离成功越近,在今后的日子里就越难被释怀。
工作后再考研,一定要想清楚为什么。
我也曾一度考虑过再回去考研,但是我始终找不到很充分的理由去支持我那样做。
如果我是出于对现在的生活不满意,想通过考研来改变生存状态,那么考研是为了改变人生,还是为了躲避问题?
毕竟改变生存状态的途径有很多,比如换工作,比如再去社会机构学习,比如多看书、多实践……
考研只是其中的一条路,但并不是唯一出路。
那为什么一定要考研?
我有个朋友艾菲,本科学的历史,毕业工作三年后考了川外的研究生,现在研究生毕业一年。 她说过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我英语研究生毕业之后,我都没想过我会靠法语养活自己。”
她研究生第二外语是法语,毕业后她做过英语翻译和法语翻译的兼职,却发现法语给她带来的报酬远比英语多,尽管她对自己的法语并不是很自信。
我觉得这也许就是考研的魅力吧,给我们一个重新开始,并且门槛不低的机会。
另外,考研的确是一件让人幸福的事。
考研有点像高考,考研的那段时光,让我们重新回到了目标唯一且明确的高中生活,那份决心与毅力,让每天的付出都变得有意义。
我们已经很久没有这么目标唯一且坚定地活着了不是吗?
不管是为了逃避现实,还是追求梦想,工作后考研,都应该是出于对生活有足够认识之后,目标明确的,决定,伴有足够的勇气,恒心,和毅力。
如果没有这些,还是不要考了。
毕竟改变人生的方式还有很多,而考研并不是最容易的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