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金门·风乍起
[ 五代 ] 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这是记忆中冯延巳的词,其实,也就是那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印象深刻。
读到此处,才知道,冯延巳在那个纷乱的五代时期,在南唐官至宰相,辅佐南唐中主李璟。他的词,在当时是倡导词风的人物。被称作“上翼二主,下启欧晏”,不仅引导了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还影响到北宋初期的晏殊、欧阳修。“是词演变的关键人物,是演进的枢纽,是长短句中建立一个流派的人物。”
(摘抄:)
1.一个艺术品一定要经过读者的欣赏和它的投注,跟它融合,才能使这个艺术成品有一种生趣,它才有它的生命。
2.我们常说:“修辞立其诚”,“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一定是内心真正有话可说,有你内心真正的一份感发、感动,才能写出好的作品来。
冯延巳二十多岁就陪伴十几岁的太子,后来做了南唐中主的李璟,深得李璟信任。在他的影响下,李璟的词风也意远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山花子
南唐中主 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簌簌泪珠多少恨,倚阑干。
在这样伤春悲秋的小词里,这位君王所流露出来的心灵深处的、最幽微、最隐约、最细致的的感受,给人丰富的联想。
正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所说:“词之为体,要缈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叶嘉莹先生也有一篇论李璟的小诗:
绝句
凋残翠叶意如何,
愁见西风起绿波。
便有美人迟暮感,
胜人少许不须多。
与中主李璟相比,后主李煜的词,就更加回味无穷了。
(摘抄:)有一种人,是要向外面去认识的。你要一个一个去认识,认识得越多,才能对人生理解得越多。可是,另一种人,他对宇宙的认识,不是外延的,而是一种内展的。他的内心,是一个敏锐的诗心,像一池春水,你只要向它投下一块石头,不需要多,只要打在水的中央,只要有一点触动了它的内心,它的水波就自然向外扩展开去了,自然就会扩充到一个绝大的意境,而不需要一个一个沿着池水边,一步一步去走。
南唐后主李煜,就是这样的一个主观诗人。他没有太多的社会各种生活经历,却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悲剧。如同一块巨石,打在他敏锐富感诗人的心灵中,他一下就扩散出深沉、悠远的悲哀,他的词中有泪,不说血。但王国维说他的词是“以血书者”。
相见欢
南唐后主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最后,我们不得不说,李煜是一个真性情的人,他在囚徒般的生活中,依旧忘不了故国,一曲虞美人,将他的人生以悲剧谢幕。也许这正如他所愿吧……
虞美人
南唐后主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从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璟、李煜,把原来只在歌筵、酒席上演唱那些,内容空泛、词语淫靡的歌舞妓表演唱的小词,小曲,演绎成语言精致细腻、丰富内涵的词牌。这便是词发展的第一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