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女儿橙子问我青春期是多少岁到多少岁?我说是10岁到18岁吧?她把《生命时报》拿来指给我看——10至24岁为青春期。那么,童年就是0到10岁。我越来越觉得,每个人的婚姻状态都可以从自己的童年和青春期找到根源。我在记忆里搜寻了几个令我印象深刻的场景。
场景一:
小学二年级时,我经常跟一个六年级的大女孩玩儿。她去井里挑水,我跟着她,在农村很多孩子在家里都要干这些体力活,我们家有自来水,妈妈宠爱我们,我们都没有干过。但女孩儿对我说“你长大了一定可以找到一个很有钱的人。”我说为什么?她说因为你很漂亮啊。我一直觉得不对,但我想不出哪里不对,很可惜没有找到一个可以探讨这个问题的人,年幼的我当时也没有这个意识啊。
场景二:
这个场景有点惊悚。大概是六岁左右,在街北头右边下坡的一块地的角落,我亲眼目睹两个小伙伴儿模仿父母啪啪啪,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他们可能都亲眼见过父母啪啪啪。男孩儿用他的小jj插女孩拉尿的地方,我当时看傻了。后来学习过儿童性教育,我才知道其实这一幕对我们三个小孩来说都是伤害。可是那个时候的我只是觉得怎么会这样呢?这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我没有对任何人讲,后来成年之后,我很想找他们确认这个事情,不过我估计很多人都不会有这么早期这么细节的记忆。
场景三:
上面提到的那个大女孩上了初中,我还跟她一起玩儿。她跟我讲她看了一本书,书名大概是《武媚娘传》,她说武媚娘和谁那个,我问那个是什么?她说,就是电视里面的老爷和小老婆在房间里面,小老婆说“轻点儿……轻点儿……”同样很惊悚吧?!我想我的父母如果知道那个女孩儿跟我讲这些,他们一定不同意我跟她交往。我儿童期的性教育就来自这些同伴,这简直很荒谬!更可笑的是,21岁那年我和杨老师一个班,幼儿园中班孩子的主题教学内容是《我从哪里来》,一个平时很聪明的小男孩郭浩贤说,孩子是从拉屎的地方生出来的,我当时的想法跟他是一样的。张老师笑我傻瓜!中学时的《生理卫生》课老师没讲,直接就让我们自己看,我这个对科学没悟性的学生完全没看明白啊。我知道有一部分人跟我一样,但比较少。
场景四:
中学时,我住在教师大院儿。英语老师付爱华的岳母,一位白头发的奶奶,她看到初长成的我的背影,她拉着我热情地对我说:“丫头,你一定可以找个好婆家。”当时我很害羞,我也不知道奶奶为什么这么说。
场景五:
读初一,我带同桌去我农村老家玩儿,坐上了一个很邪恶的男司机的车,我在倒后镜里发现了他那种龌龊肮脏的眼神,我警惕的带同桌机智离开,同桌是比我大一岁的,可能司机没有看她,所以她没有意识到危险即将来临。也许正是因为小的时候那个邻居的大女孩儿对我讲过男女之间的事,起码当时我可以判断她说的电视里的老爷有不好的一面,我有点讲不清我当时的警惕是来源于那个生活经验,也许是本能。在那个年代,我父母并没有跟我讲过出门要小心这样的事情。不记得多大,应该有十几岁,母亲不知在哪儿道听途说,我们家附近有个女孩被强奸了,说这个女孩子太“疯”,言外之意,是这个女孩子不正经。我当时只是震惊,没说什么,但我心里觉得这个说法不客观。所以,一个人的成长,自身的独立判断和思考至关重要,父母也会有错误意识和评判。
场景六:
还在读师范的寒假,叔叔回老家过年,他问我毕业后有什么想法。我对叔叔说,我想去公司做文员,他说:“那些有钱人都不把人当人的。”这句话对当时的我来说有点费解的,可我仍然明白了点儿什么。对于一个出自简单父母家庭的女孩子来说,刚入社会应该去相对单纯的环境里工作,所以当时叔叔和二姑妈想要帮我联系的都是学校。
场景七:
1998年,广西南宁一所贵族学校,一个比我大三四岁的同事,她人很善良有情怀。她对我说“你脾气好、爱阅读,一定可以找到一个很好的人。”我说,可是我读的只是《知音》《读者》等杂志和一些教育刊物啊!当时人生地不熟,只能找到这些书看。她说,无论读什么书,你一定会有收获的。这一点到现在我都很认同,一本书你记得一个观点并进行实践,就已经很不错。小学二年级暑假,我看大表哥的《演讲与口才》,学会了真诚的赞美;读四年级暑假,我看了表姐的《女子形体与着装》,知道了如何穿衣服和不胡吃海喝;读中学时看《读者》,有篇文章一直影响着我,标题是《人活着,心存感激》。读师范,看了《简·爱》,这是我看过的第一本名著。“这是一个打击,但我不让它击倒我。”我把它写到了我的阅读书的最后一页。这句话对我太重要,每当我遇到痛苦和挫折,我都用这句话激励自己要坚强。我的QQ用了十几年了,但QQ名一直没换,一直都用“JANE”,用于提醒自己要坚强,并提醒自己看的书还很少,还需要很多的积累和沉淀。
场景八:
来深圳工作稳定后,开始认识一些异性朋友。
“爸爸,我认识了一个男孩子……”我给父亲打电话。
“人品好就行了。”父亲对我说。
“爸爸,我又认识了一个男孩子……”
“人品好就行了。”父亲总是这样说。他给我写信叮嘱我“话到嘴边留半句,切莫全抛一片心”,可是我在家并没有受到这样的熏陶,母亲是主要带大我们的人,她就是个简单淳朴说话直来直去的人,我根本做不到啊。父亲还写信说“慧,爸爸知道你每次写信回来都是报喜不报忧”,我读一遍哭一遍。那时刚从草埔调到福永,工作压力大,去邮局给父亲电话,一听到父亲的声音,我就“哇”的一声哭出来……父亲说孩子别哭别哭,慢慢说……
因为一直苦恼不知如何界定异性朋友“人品好”这三个字,我请教了一个合适的人——二姑父,他细心幽默、事业成功、家庭幸福,还很孝顺。他很高兴我问她这个问题,她没有女儿只有儿子。他说:“首先他要有爱心,爱心可以体现在对小动物的态度、对身边事物的态度上;然后你要看一个最关键的点,他对他的父母是否好,一个对父母都不好的人,他一定不会对别人好。”后来我在书上也看到了这些观点,这对初涉世事的是多么的重要!
后来我分析道,是父母的言传身教给了我善良的底色,我自己本就人品不错,加上适时请教了智慧的二姑父,最重要的是,我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总在观察和总结。是这一切让我在人生大事的选择上没有跑偏。当然,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所有的事物都在发展,我们也得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一切。
无论经历怎样的人生经历怎样的事件,它们对我们都有积极的一面。错误和被误导,都是需要我们去主动学习和觉醒的。还是黑柳彻子的那句话——儿童时期思考的事情和成年以后的行动是有关联的,这也提醒我们,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孩子的思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