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干了一件“大事”。
前情提要
寒假里答应了教师进修学校王老师布置的一项任务——给新教师讲一节课。
本来需要现场课后做一场小讲座,因为疫情的原因就放了自己以前录制的一节课,然后结合这节课和我对课堂教学的认识跟这些年轻的教师们做了简短的交流。
初识同行
第一眼看到这些老师,心里很是羡慕。多么好的年纪啊!一个个青春靓丽的美女简直一道风景。想起我刚毕业时那又傻又土的样子,看到现在的这些刚走上教师岗位的孩子们,满心欢喜。抑制住内心的激动,调整了一下情绪,开始了我的自我介绍——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一直心怀梦想,尽最大的努力让农村的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
课前交流
在课前交流时,我问了大家一个问题:您对自己的教育工作有何规划?也可以说您对自己最近一两年有何要求?
有的老师说:没想过太长远的规划,现在就是想上好课。这其实是很多新教师当下最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所有老师的初心——上好课。
有的老师有清晰的自我认知:我现在上课时感觉一节课知识讲不完,我需要精炼自己的语言,调整上课的内容。这是对自己和自己的课堂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规划。
听到这些忍不住为这些年轻的老师喝彩,这才是最本真的教育,没有任何功利性,只是希望体现自己的教育职责之一——教好书。
交流的第二个问题:您觉得上好一节好课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刚经历过招教考试洗礼的教师们立马说到: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孩子们的参与度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呈现;教师的引导……这些年轻的老师们能关注到学生层面和教师层面的作用,并没有死记书上的条目,能够结合自己半年的教学工作积累起来的经验进行思考,特别可贵。
内容分享
根据以上两个问题,我稍微调整了一下自己将要分享的内容。
01首先是思想意识方面
我记得自己刚参加工作时,也是先关注我的课堂内的知识讲授。每节课就觉得我在时间点内讲完一节课的内容就觉得自己的课程安排是合理,没有想过这一节课该怎样实施才能让学生学的更好,忽略了对学生的关注。眼里只有知识,没有学生。恰好当时学校让学习的教学模式是只讲十五分钟,老师不能多说,说多了就是自己做的不好!自己当时只是闷头学,并没有反思过不同课型、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方法问题。
因此我讲述的第一部分,就是表达“关注两个层面”:我们教师需要看得见自己的力量,我们的课堂既要看得见学生,也要看得见自己的作用。不能单纯的“以学生为主体”而忽略教师的积极作用。
结合放风筝的比喻,引出如下观点和结论:
看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再是只看教师的讲授水平如何,更重要的是看他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这种看法符合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和外因的关系的观点。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研究教学方法,教学组织能力,不再是仅仅研究教师讲授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引导学生学习、探索的方法。看学生能否在这样的引导下学会思考,建立起自己的学习方法。所以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是一起生长互相促进的。
所以,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应当从A——教师层面,B——学生层面两个方面来思考。
这两个关键角色是不可分割的。
02了解新教师
接着我播放自己的一节视频课,请所有新教师在观看视频的时候找出一个亮点和一个问题。
亮点的寻找是了解新教师的关注点,问题的寻找是了解新教师对课堂的敏锐感。
这些年轻的老师们在说亮点的时候通常用一个词做开头:我关注的点是某某方面,然后进行叙述。这些老师从一个点来观察课堂,这是特别精准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精准的观察和切入点,可以使自己在观看其他名家视频时便于找到自己模仿和学习的点,由小引大。但是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是不利于观察课堂的整体性,如果在一个学习小组中几个人选择不同的点观察后再交流,效果会更好!【我指的是观察学习名家课堂时,如果是随堂课的话不需要如此细致,但是如果听课时都能从亮点和不足之处来观看、记录,对于教师的成长很有帮助。】
在说不足的地方时,可能不好意思说的太直白,都选择了委婉的表达一点点不足。只能我自己来说这节课的不足了。
03结合课例说“三点”
结合我的随堂课《三角形的面积》,我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点谈起了针对一节课,教师需要准备哪些工作才可以有好的课堂教学呈现。
借用江子老师在《玩游戏学数学》中的一段话引发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思考“备学生”的哪些方面。
王志江老师在他的《玩游戏学数学》一书中曾这样描述:“对于基础数学教育工作者而言,把客观的数学知识系统梳理清楚,仅仅算是一个小小的前提条件,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是:一旦进入学习状态,儿童脑海中相关的已有经验是什么?这些经验在儿童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得到了怎样的应用?一旦遭遇新的学习内容或者新问题,将会遭遇怎样的认知冲突?怎样的学习历程可以有效协助儿童解决他们遭遇的认知冲突?”
结合《三角形的面积》这一课我设计的课前挑战单,该怎样分析课前挑战单呈现的学生思维和认知冲突等。【遗憾的是学习这节课的时间只有一个学期,呈现的挑战单只是自己的思考,没有贞元数学的挑战单内容丰富,深度也不够。】
接着是呈现教材信息,引导新教师如何关注主题图呈现的内容和学习方法等。
这个环节是我在回忆侯灵芝老师带着我参加省优质课时,指导着我学习分析教材,研读《教师教学用书》等方法,我也是从那时开始才真正关注到教材的编排意图,学着“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今天给新教师说这个的时候,依然感激带我真正成长的侯老师。
然后从单元教材整体结构和编排,引出我们在备课时如果想要使自己的课堂更深更广,就要在备教材的时候需要站的高一点远一点,看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下一节课,下一单元,下个学期埋下探究的线索。这样教师在课堂知识的把控之中才能游刃有余。教学中才不会偏离,便于我们课堂教学的组织的有效性。
当我们在课前将学生的知识基础,发展能力和一节课的知识探究联系起来以后,我们的课堂才是真正还给了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知识为载体,将师生真正紧密联系起来,而不是学生在游离,教师在勤奋耕耘这样的“貌合神离”。
在课堂的教学组织有效性时,我从初开始上课时的仪式整理、“聚光灯下的学生展示”和有效的课堂鼓励、评价三方面入手,讲了一下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组织手段。因为是结合我的视频课说的,所以展开的不太多。
最后我跟大家聊了一下大多数人容易忽视的“课后”。
很多人以为一节课结束了就是没有了,其实,真理才刚刚发生。
从最简单有效的检测反馈入手,了解学生学习结果,反思教师自己课堂。
反思我给新教师说的是从最简单的记录入手,一定要注意“这个反思不同于教案本上的检查,是写给自己看的。”所以我用的是“记录”,记录一节课的成败、课堂的事件,记录自己的感受等等。从记录开始,慢慢地写着写着就会带动起自己的思考。
每一次的记录就是记下了自己足迹。不必每节课都写,但是对自己有触动的一定要记下来。【推荐简书记录,电脑专门的文件夹,QQ等,随时记录比较方便的途径都可以,也可以朋友圈发做记录。】
回味反思
虽然今天跟新教师的交流很短暂,但却让我受益良多。
李娜校长的鼓励让我忐忑的心逐渐安定。感谢教研训老师们的支持和肯定,让我用这种输出的方式再次反思自己。
这种形式的讲课,我发现自己的优势是对教材的把握和对课堂的把控,但是也发现了自己理论水平的欠缺。
忙完这件事,继续我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和《发展心理学》的学习。
越来越觉得自己欠缺的太多了,感受到自己的短板也是一件好事,以后有了更清晰的学习目标。
既要耕耘,也要收获。所有学习路上的日子,都是收获!
2022年3月5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