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作者金佰利·布雷恩,儿童教育专家,注册家庭与儿童心理治疗师,她首次提出了“情感引导式教育”概念。我原以为这是一本关于如何和孩子玩耍的书,实际上这是一本心理学的书,你将从这本书中获得培养孩子的关键密码,帮助你培养出一个快乐、友善、坚强、自立且有责任感的孩子,并和孩子建立起一生的亲密关系。
后文链接:最好的教育方法,就在这本书里(下)
我们先来看看几种常见的教育误区:
误区一:控制或放任。举个例子,孩子们在公共餐厅过道里来回奔跑——脚步在地板上发出的轰鸣声中掺杂着他们尖锐的叫声。控制型妈妈大声吼道:“都给我停下!不许再跑了!都坐到桌子边去!如果你们再淘气,吃完饭就不能去动物园玩!”
其实小家伙们年纪小精力充沛,就是喜欢到处跑,他们到底做错了什么呢?他们正玩得高兴,让他们突然停下回餐桌是惩罚,取消动物园游玩也是惩罚——命令和威胁是控制型父母的典型策略。这样孩子长期受到压抑,长大后会更容易放纵自己。
放任型妈妈面对同样的状况只会唉声叹气,无为而治,草草结束进餐,带孩子离开。孩子长大可能会缺乏约束和规矩,没有群体归属感。这两种方法都可能导致孩子无法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和进行沟通,这两种父母也都没有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与其在孩子不乖的时候威胁或拒绝他们,不如把这当作和他们来近距离和增进了解的机会。有一种更好的方法,就是情感引导:“亲爱的,你们的声音太大了,看来大家今天心情都不错嘛——个个跑得像小火车似的——不过你们能不能到外面去跑?我可以帮你们不止一个障碍跑道,等妈妈一会儿吃完饭就帮你们建造好不好?”这种处理办法既有效果又很包容。
误区二:轻视、低估和否定孩子的感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父母轻视、否定孩子感受的例子。例如,父母会对因摔跤而大哭的孩子说:“你已经是个男子汉了,别哭,摔一下没什么大不了!”或者有的家长会对恐惧游泳的孩子说:“尽管往水里跳。你再不跳我就再也不带你来了!”结果不肯跳的孩子就被领走了。
情感引导式沟通,可以和孩子这样说:“宝贝摔伤了没有,可以自己起来吗?”“要不要妈妈抱着你休息一会,我们等一会儿再尝试好吗?”
误区三:采用外部激励和奖赏的手段。“如果你这样做,我就会怎样怎样。”是大多父母的常见句式。孩子们最希望得到的不是贴纸或者什么新玩具,更好的策略是给予孩子你的关注!假如你刚从超市回来,车上载着冷冻食品需要尽快拿进屋,但你两岁半的儿子却在哭闹,想留在车里玩。你可能会说:“如果你马上下车,妈妈就给你一块饼干。”或者“如果你不下车,我就不让你看动画片!”
然而,这是一个反思的好机会,不要急于施行贿赂,你可以从情感上引导他:“妈妈知道你喜欢在车里玩,因为妈妈要你下来你才生气,但是对不起,宝贝我们必须进屋去。你能帮助妈妈吗?”然后让孩子帮你拿点东西,并趁势轻轻抱起他,一同进屋去。
误区四:以消极后果作为惩罚。应当以直接后果来教育孩子,而不是消极后果。“由于你没有按时间回家吃饭,所以今晚不准看电视。”这不是直接后果,按时回家吃饭和看电视没有任何关系,直接后果应当是因为贪玩晚回家,而没有饭吃。
误区五:体罚。如果你用巴掌来惩治淘气的孩子,他迟早会重复犯错,因为你没有告诉他怎么做才是对的。把孩子送回房间关禁闭同样是错误的方法。
误区六: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比如,两岁的孩子最多能得到15到20分钟安静的就餐时间,最好接受这是事实并感到满足,不要指望通过命令,让孩子一直坐在餐椅里,可以不时带他出去走走,或者逗他开心。
误区七:无视孩子的天生性格。比如,慢热的孩子你不能要求他马上融入集体,而需要给他时间,在他需要的时候帮助他。
为人父母的生活中里充斥着数之不尽的小意外、循环往复的矛盾和亟待解决的突发事件。我们都宁愿相信,只有心理变态的父母才会用损害孩子的方式去解决问题。遗憾的是,即使是充满了爱和善意的父母,也免不了对孩子进行责备、侮辱、指责、嘲笑、威胁、贿赂、否定、惩罚、说教和宣讲。——《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情感引导的核心就是由父母来帮助孩子认识情感、人际关系、社会行为和他们所生活的世界。其本质是允许孩子自由轻松地表达情感,而不受任何压抑或否定。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情感引导的关键步骤:播下合作的种子。播下种子就是让孩子提前知道,在特定情况下会发生什么事情,以及你对他的要求。比如外出就餐之前,可以跟孩子说:“我们要去饭店吃饭,所以你们不可以大喊大叫,也不能乱跑!”
观察和判断:本质是关注,目的在于体察孩子的需要。他是不是饿了、渴了、累了、热了、冷了或者过度兴奋了?不乖的行为往往是孩子表达这些基本需求的手段。
聆听:尽最大努力认真倾听和理解孩子的想法。蹲下来,平视孩子,认真倾听,并观察他的肢体语言。
体察并理解孩子的感受:比如你的孩子因为有人嘲笑她丑或者胖而红着脸哭鼻子时,你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不把孩子的感受当回事,告诉她不要理睬别人的话,另一种是承认并接受她的情绪:“我看到你在哭,我知道你感到难过,你需要妈妈帮忙吗?”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扩充情感词汇量,她知道这种感觉叫难过,渐渐她也能辨别别人的情绪,她会知道如何应对自己的情感。
同情:同情的力量是惊人的,特别是孩子经历消极情绪的时候。例如,你因为外面太热不让孩子出去玩,他因此而生你的气,迟早会发泄出来。最具同情心的反应是,抑制你自己心里的怒气,对孩子说:”我知道你因为爸爸不带你去外面玩而生气,你一定非常难受。我很抱歉。你想玩点别的游戏吗?”
这里作者金佰利和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本质完全一致。非暴力沟通四要素:观察(得出事实而非评价)、感受(体会对方感受)、需要(体会对方感受的根源,哪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以及请求(具体的请求)。
单靠情感引导还不够的——在孩子成长的全过程中,父母都应该对孩子加以约束,让他们清楚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绝对不可以做。情感引导和设定限度是教育孩子的两个关键环节——一个是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另一个则是制定简单明了的规则。
我们有责任保护他们的天真和纯洁,直到他们向我们证明不再需要我们的指导为止。
看完这本书后,我觉得这是我人生中最幸运的书之一,并渴望努力成为充满关爱的情感引导型父母。当我们把一些棘手的情况当成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好机会,并且对孩子的情绪给予同情和理解,在非暴力沟通中增进亲子关系时,也能提高孩子的情商和沟通能力,为他们将来的成长打下最有益的基础!
关于孩子婴儿期、2岁乖宝宝、3岁淘宝宝以及4岁以上不同时期如何进行情感引导,以及常见问题,将在“最好的教育方法,就在这本书里(下)”中和读者大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