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日思录》是我个人公众号上每天更新的系列文章,记录了我在做产品过程中的思考、总结、经验积累,也希望在这里和简书的大家分享~
当我们聊“场景”时,我们其实在聊什么?
“在特定时间(when),特定地点(where),在出现了某些事物时(with what),特定类型的用户(who)萌发了某种欲望(desire),会想到通过某种手段(method)来满足欲望。”
为什么要观察场景呢?
因为摒弃了场景的需求讨论,通常会更关注“手段”本身,这样势必会造成理解的偏差、无休止的争论、简单问题复杂化、陷入细节等等,最后做出的东西很可能用户根本不会用。
而考虑了场景的需求,能更易于让参与者知悉需求能帮助用户解决什么问题,从而更易于理解,也更接近真实需求。
拆解下来,观察场景的方式包括:
1、观察环境。环境是“when、where、with what”的聚合,从这样的环境信息可分析出诱发需求的条件和需求产生时的周边情况。例如,“在早高峰,乘坐地铁时,用户在人挤人的车厢内,想要快速知悉今日要闻”。基于此,可以分析出,用户想要在早间通勤的空闲时间刺激下,抓紧时间获取资讯。当时他所在的位置是地铁车厢,一个人多、拥挤、嘈杂、网络时好时坏的地方。
2、观察人。使用场景还要分析是什么样类型的人有这种需求,他有什么样的能力可以实现目标。继续上面的例子,通常希望在地铁抓紧时间阅读的人群,都是自律性高,求知欲强,收入在平均水平的一类人,这类人群的诉求通常是“高效、便捷”为主。
3、观察真正的欲望。对需求的描述,需要注意其背后通常还有更深层次的某种诉求,当前的需求描述,可能只是这种诉求的一种解决方案。比如看文章是一种需求,但背后可能的诉求是方便地获取信息,结合地铁的“不好拿手机出来看”的场景,我们完全可以提供音频方式满足这个诉求。
4、观察竞品实现手段。你所观察到的,通常是用户现有解决问题的手段,把这样的手段清晰描述出来,可帮助产品团队判断竞争对手是谁。这种竞品往往不局限于同行业,只要目标需求一样,就是竞争对手。有了对竞争对手的了解,就可以更明确地知道这种用户需求是否存在,强度如何,我们的新方案有何优势。再举前面的例子,行业内的解决方案一般有:每日早报新闻、昨天重点大事记等单纯的文章形态,那针对此,我们可以考虑增加时间维度,比如“晨间5分钟读新闻”,或者增加热度维度,比如“昨日评论最多大事件”等等,增加差异化,提高竞争力。
总之,通过观察场景获取的用户需求,可以更贴近用户真实生活,更符合心理预期。你是如何观察场景的呢?期待你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