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爱小说的人,若问能爱到什么程度呢?
高中语文试卷一发下来,我总会先看现代文阅读,当看到熟悉的环境人物情节一一展现,于是,心境就稳了。
从小到大,我看过很多小说,不论中外,不分类型,甚至有的连小说三要素都不全面,可我依然看的津津有味。
爸妈总说:“你这孩子啊,整天不学习,看这些破书有什么用呢?是能让你提分,还是能让你添彩?”
于是我就回呛他们:“等着吧,早晚我要出书,就写世界上人们从没写过的小说!”
什么叫从没写过的小说呢?
当时我的理解是——风格独一无二,情节非同凡响。
可直到我快看完近现代中国经典小说以后,我才明白,做到这两点,的确不简单。我想快速的找到捷径,不求一步登天,只求少走弯路。
因为梦想不等人。
于是,我加倍努力的去看。按照网上很多人说的,只要是出过书的,只要句读流畅的,就去看,就去读。读的多了,口味固定了,你也就找到属于自己喜欢的风格了。
我觉得此话不虚,于是进行了填鸭式阅读,我每天拿出大把时间,去啃书本,研风格,品情节。渐渐的,我能看到小说作者创作的隐线,还能预测剧情发展的走向,甚至能够把握作者内心真正想要表达的。如是几年,汗牛充栋的书都被我灌进了脑海里。
郁闷的是,我发现,光自己喜爱的类型文,短篇长篇的作者名以及书名就写了好几页文档。
这下子,我觉得不对了。
若是再这么看下去,怕是我永远也没有确定的钟爱风格。
那么,就去请教专家吧。他们总会是现代小说界个中高手吧。
我问了本省作协的有名气的老师。
因为我看了他所有的书,更是能谈出他风格里一些细微的问题。老师不问出处,单看我这分析的程度,就将我引为知音。一口一个小友然也,透彻透彻!
听到这些话儿,我微微心安,就想着在听听老师的教诲,过些时候在提出问题。
可直到日落三竿,到了饭食,老师连着推了几个会,拒了几个电话,他也没谈完笔下的灵魂。大有秉烛夜谈之势头。
我靠不住了,就突兀的问:“老师,请问怎样阅读小说,可以知道自己喜欢的风格,然后创造出自己的风格?”
作协专家显然被我这个问题噎住了。
他愣了有五秒,然后咨询我的阅读量。
我把最保守的数字告诉了他。
然后,他就再无留恋的去赴会了。
临走前给我说了句:“去写吧!”
按照小说情节来看,不论知遇还是知音,往往他们的指点,总能帮助主角获得自己最想要的。
那么,我就去写吧,反正我读了足够多的书,反正我脑袋里根本不用所谓的“灵感”支撑。你有关键词,我有笔,足够了。
为了实验,我的第一篇文,就走自己文档里标注的第一种喜欢风格。
情节我没怎么构思,但我却绝对不会让读者能够猜到结局怎样!
设计出蓝本,我就已经自我否定了内心里几乎能进行的所有可能。
于是我要动工添材了。
厚积而薄发这话不假,看着纲要里面顶多五千的工程,被我硬生生扩充到了一万。
无数精美的砖瓦,很多曾喜欢过的风格,我都一股脑给它加了进去。
我不担心危房一说,上层建筑再强大也不怕,因为它的根基足够稳固,我为了描写世界观,很痛快的把短篇的格局设计到中篇的范围。
一万字,酣畅淋漓下来了,甚至文不加点。
都不用回读,就是这样自信!
如此斐然的文采,不知多少读者作者的能引我为偶像呢!
当时我就那么自恋的想。
可事实呢?
拒稿信息像是约好了一般,统统找着了“佳作”的来源,也就是区区在下。
编辑们很实在,就一句话:“要明确。”
小说里的情节告诉我,这些都是自己前进的财富,失败是成功他妈妈!
那么,就继续写吧,我就明确!就明确。
依然是之前的大纲,这次我规规矩矩写完5000停手,提交保存,外加投稿。
半个月过去,有杂志社喜讯传来,就一句话入了我眼“小说很棒!已录用。”
我知道他们大概承认了我的情节,以及我模仿的风格。
于是,我开始更密集的写作。
我要尝试完自己文档里预备的各种风格,我要用最简单还意想不到的情节去包装这些风格!
内心里另一个我问自己,这是陷入窠臼了么?要知道,自己的梦想可是写出别人都没有过的风格,以及最震撼的情节啊!
我自己更深意识里的我,告诉内心里的另一个我:“让他去写吧,谁知道他在追求什么。”
我是个爱小说的人,管它读什么又写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