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份我去参加一个聚会,共6人,席间有位刚从法国回来的朋友小沈,我们俩头一次见面,这饭局主要为他接风。
喝酒安排如下:一人哮喘不能喝,我喝啤酒(白酒喝伤过两次,现在一闻那股酒味就想吐)其余4人皆为白酒。有酒陪伴,推杯换盏之间我与小沈也越来越聊的开,熟络之后小沈不断为我们讲他在欧洲的各种趣事.....
一场酒下来,大家相谈甚欢。他和我说,很久没遇到这么聊的来的人,要了我的联系方式之后,许诺要常保持联络。后来他酩酊大醉,出溜到了桌子下面。喝完散场之时,每个人都红光满脸,就像三月的桃花,盛开着。
大家都准备各自上车了,可这时小沈忽然抓着我的手问:“哥,你那会告诉我你姓啥来着”?那时我心想:这酒白喝了,不刚才还说我们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吗?然后心中一万只羊驼奔过......
类似这样的情况数不胜数,不同的是,有时我自己就扮演了小沈的角色,喝完之后常忘了对方姓甚名谁。喝的时候彼此像一家人,过后彼此却很少联系,甚至回想那些觥筹交错的画面,都觉得羞人,实在是假的不能再假。
年纪渐长,我现在常琢磨,我们到底为什么要喝酒?
喝酒能让人畅所欲言。人们常说,爱喝酒的人,好打交道。因为在社交场合,大家初相识,还不熟悉之时,喝一点酒能迅速打开局面,让闷闷的尴尬快速散去。有的人平时不怎么说话,只要喝上几杯,他就会变得很外向,变得很能聊。所以饭局上,大家都喝点,更容易拉近关系。
有一项研究发现,只要喝下去几杯酒,就能降低大脑前额皮质抑制控制的能力。前额皮层在我们的社交过程中极为重要,我们做决策,管理自己,进行社交,都需要用到这个大脑区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有“酒精让自己管不住自己”的感觉。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要把事放在酒桌上说,趁着对方喝大了,尽量把事情谈定,说白了,就是趁他病,要他命。
有一次,我们求小李办事。席间喝的很开心,我们找他办的那件事,他也是满口答应,一直喝到小李管他爸叫哥,原以为那事肯定成了,其实正事他早忘九霄云外去了。不过想想也是,喝到连亲爹都不认识了,还能记得啥正事。而且一时激动答应下来的事,人家的确也有反悔的余地。
喝酒的危害
酒精会奖赏我们的大脑。我们知道,多巴胺会让人感觉到愉悦和兴奋,很多上瘾性疾病,都和多巴胺有关系。酒精能增加大脑中的多巴胺浓度,让你喝了还想喝,根本停不下来。
图片来自电影:无间道之谁偷了我的内裤(找了几个版本,这已是最清楚的了)
外部奖励过多,反而让人抑郁。愉悦和幸福之间的区别在于:愉悦只是一种同“奖励”有关的现象。因此,很多东西都能带给人愉悦,比如喝酒、玩游戏;但长期的过量奖励,会导致上瘾和抑郁,从而让人感到不幸福。
喝酒能更迅速带来的更多的即时愉悦,但也就导致了越来越普遍的抑郁。我想多数人和我一样,喝的时候开心,而第二天清醒之后会有种很强的挫败感。
酒精,也就是乙醇。当喝完之后,这些乙醇几乎可以在消化道的各个部位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饮酒过后,身体要花很大的成本和时间对受损的蛋白进行修复,而某些损伤的修复不可能彻底,所以会在一次又一次的饮酒过后发生累加,最终造成质变,比如阿尔茨海默症(老年痴呆)
喝多之后,其实会产生更大的压力。饮酒会导致人体激素皮质醇上升,皮质醇又被称为压力激素。
如果是喝酒喝多,大脑就会晕,酒精会麻木我们的大脑神经系统,导致我们的记忆力下降(指喝断片)据说喝醉之后人的智商也会下降17%左右。
很多人喜欢睡前喝一杯酒,放松一下,这样做可能会得到相反的效果。最新的研究,喝酒虽然能让我们快速地入眠,但也有可能让我们的睡眠质量下降,从而导致我们的记忆巩固效率下降。
不让自己喝醉,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一种自律。
我也知道和好友聊天时,稍微喝点,保持微醺的状态,是更好的选择。但我做不到喝的时候自由把控,随时可能因为某些人一劝,就越过雷池。所以,我只能选择不喝。
过去我常以为,好友相聚,心情愉悦,必须一醉方休。现在想来那也是一种思维误区,关系好,大家坐下来好好叙叙,理性的谈谈心,听听对方的倾诉,或给出一些自己的建议不都挺好么?至少保证对方说的那些,你能清醒的接收到,这也是种尊重吧?
最不济也比和饮酒机器(喝醉的人)聊天要开心吧?喝大之后,互相并不关心对方在说些什么,只盯着你杯里的酒有没有一口喝干。
试想几个感情不错的人,何必靠酒精维持话题呢?相聚不易,话才说一半,就都迷迷糊糊,也不是待在一起的初衷吧?
如果是陌生人,想谈合作,那就更没必要喝酒。大家坐在一起,是被某个赚钱的愿景所吸引。把事说清,规划好下一步,让人觉得可靠,远比一个能喝的醉鬼要有价值的多。
有人说,这年头不喝酒,连个搭理你的人都没有,我倒是想试一试。
时代不同了,当今的社会和世界是信息化的时代,不是单凭关系就可以出人头地的,靠谱或有学习能力一定比会喝大酒更重要。更遑论,喝出来的关系也未必瓷实。
回想自己每次喝酒的经历,有好友在场,就要喝到位,所以常醉。如果喝断篇,第二天醒来之后,就会控制不住的回想昨天晚上说错话没,干没干什么丢人事,答案总是肯定的。
有人安慰我说,当时大家都醉了,说了啥,谁也不记得,我开始信,但现在不信了。因为平时如果我没喝多,那些喝多的人说过啥,干了什么出格的事,我到现在都还记得。所以别人又怎么可能忘记我的那些片段。真想不丢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清醒,不做丢人的事。
畅饮的时候想着快意人生,借着酒劲壮一壮怂人胆,做一些出格的举动,当时看着好像很好玩。但清醒之后的悔意和自责远比当时那点快乐要大的多,毕竟一些过分的话,一些出格的举动,也经常伤害到一些人,或让人觉得不舒服。不只自己,在场的所有人,可能都不会忘。每想到这时,就开始各种怀疑人生,失控,颓废,易怒......
自律,要从不怕得罪人开始。
俗话说:想喝,谁也拦不住。不想喝,谁也灌不了。
得罪老板,得罪客户,得罪朋友等等,都得罪过了,当场得罪的那些多是酒品不好的人,我就不信如果要合作,会把能喝酒列为重要参数。话说回来,即使不喝酒真有损失,我也得试过之后才知道。
至少也看看谁会因为我少喝了点酒就成了我的敌人。
怎么办?
即使不喝,也得讲究点策略,忽然之间当众宣布不喝,未免显得矫情。而喝不喝虽是自己的事,但一起出去吃饭,也得考虑别人的感受,30岁的人了,得在意别人的看法。我准备用两种方法替代。如果这两种方法不成,再表达坚决的态度也不晚。
青岛啤酒就生产过一种没有酒精含量,喝着却有酒味的产品。当时,这种酒卖得不好。这种酒能给大家带来喝酒的感觉,又能让人过酒精测试,真是即安全又带感。
我们准备要二胎,所以暂时不能喝酒。哇哈哈,这就是已婚人士的好处了,同时也得感谢国家的二胎政策,让我有了一个这么安全的说法。只要拿出这个说法,像这种涉及到后代事,几乎没几个人好意思硬灌的。
写在最后,我抽烟近10年,也能戒成功。我喝酒的频率在平均每周1—2次,也并没多大成瘾性。相比之下戒酒对我来说难度不大,难的是改掉之前的思维误区。
大家需要的不是一个因为抹不开面就使劲喝的醉鬼,而是一个信得过、能办事的伙伴,为认清这一点,我花了很多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