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B站看了德语的《Dracula》音乐剧,歌很好听,但不知怎么的感觉脑子里没什么真实印象,只记得歌很好听。
近段时间在写吸血鬼题材的故事自娱自乐,QQ空间里恰巧见到有人卖了安利,便趁着无事抽空给自己长长见识。奈何实在对原作毫无了解,两个小时看下来对歌剧内涵理解得模模糊糊,也不知什么时候才会找时间去补小说。
好在大体上还是弄懂了剧情,独居百年的吸血鬼伯爵意外发现了过世爱妻的转世,既想给她初拥又不舍将她带入永恒的黑暗,最后在爱恋与挣扎中选择了死于爱人之手,典型的悲剧故事。
当然具体细节上被我省略了很多,而且由于是在B站看的,幕弹里时常会有人冷不丁来句神吐槽导致跳戏,以至于最后并没有感觉到特别的悲伤。
悲剧题材的故事是人类永恒的爱好,毕竟这种表现手法最适合展示人性,而讨论到道德时,每个人都无法抽身事外,于是话题也就有了普遍性。
和朋友交流的时候聊到吸血鬼题材之所以吸引人,除了最近百十年被各种作品刷高的时髦值,永生和死亡的冲突也是相当值得大书特书的矛盾点。再加上限定在夜间出没的反人类作息,典型的异族感就成了最好的靶子,几乎每一种罪恶都可以被扔到吸血鬼的黑锅里,从而显露人类自身品性的可贵。
然而诞生吸血鬼文化的现实世界却远远比传说可怕得多,真实的中世纪是现代人类难以想象的黑暗,战争、瘟疫以及宗教迫害是所有人的噩梦,无论贵族亦或平民,死亡面前,人人平等。
德古拉的故事也是这样,也许对一些人来说容颜不老、青春常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是否会变成异族根本不在他们的考据范围内,而这,才是吸血鬼长盛不衰的根本。只要人类的贪欲还在,他们就不可能消失。
不过有时候吸血鬼题材也是很好玩儿的搞笑元素,比如那个“毛血旺里有蒜”的吸血鬼笑话,每次想起我都忍俊不禁,实在是太过贴地气。
又想起微博上有个叫1031的四格漫画,主角的室友之一就是一只吸血鬼,开睡衣派对的时候说自己搬到中国后入乡随俗,于是买了个楠木棺材当床。
简直让人佩服作者哪来这么有趣的脑洞,文化交流导致的微妙诙谐感,也能反衬出东西方哲学的大不同。
比如中国同样有吸血为生的妖怪,即上世纪九十年代香港鬼片相当流行的僵尸,古籍中名旱魃者,那就纯粹是被道士们当野怪刷经验的命,谁也不想去跟这帮龇牙咧嘴的长毛粽子来个什么惊情四百年。
对于动辄几百上千年修为的中国妖怪来说,吸血鬼的历史简直短得只能出场三集。
不过我仍然很喜欢西方奇幻文化中的各种生物,不同的世界观可以感受到不同的美,以后有空的话,大概还是要把德古拉的小说翻出来看一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