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宥嘉有一首歌叫做《我总是一个人在练习一个人》,词曲淡淡的,诠释着现代都市生活中的孤独。
在那首歌的MV中,宥嘉一人分饰两角,自己陪伴自己,自己和自己交谈,他那种总是淡淡的表情让人心疼不已。
"一个人去上班
又一个人去吃饭
再和更多的一个人纠缠
话才说到一半 没有人听完
我不孤单 孤单只是 情绪泛滥"
你是否有那样的经历,兴高采烈地说着一个话题,发现其他人低头玩着手机,或者心不在焉地摆弄着衣角,一瞬间心情跌倒谷底,觉得自己像个小丑一样,对着无人的山谷陪着笑脸,还得不到应得的关注,只听到尴尬的回声。
于是为了避免尴尬,慢慢学会了闭嘴。
久而久之,少了表达的欲望:反正没有人听,矫情个啥。
你有没有发现,很多人的心事和心绪,被发在了社交网络里,而不是锁在日记本里。
有些人发的说说,可能只是为了给某一个人看的,而有些人的,可能是为了给自己看的。
应了那句歌词:“有那么多人在寂寞,就没有人寂寞。”
想起之前在一个写东西的朋友的推文里看到一件事:
那个朋友在等火锅的时候发了一条朋友圈,发了一张图,就是那种经常在朋友圈跟风转发的游戏:
“ 今晚12:00之前你可以给我发一条长长的短信——暖心也好道歉也好,牢骚也好,抱怨也好,宣泄也好不满也好,或者一直没说出口的话也好,我会用心去看的。"
据他说,那天他收到了几百条留言,最长的大概有五千多字,虽然他总喜欢给自己玩这样作死的游戏,还是会有很多人认真的留言,他也都会耐心看完。
但是让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姑娘的留言:
“我把你的图转到我的朋友圈,然后过了一个小时,没有收到一条留言和评论,但有两个赞。”
那个写东西的朋友写道:“我可以想象到她满怀期待地捧着手机一边刷微博一边等私信,以为会收到什么意想不到的惊喜,但是...好像...”
挺心疼的。
我昨天一直在思索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时候人们会把那些只和自己有关的情绪,甚至只有自己才能看得懂的句子发布到公众场合呢?
都是成年人了,可以排除小学生那种摘抄个句子装深沉的可能,也可以排除掉中学生那种喜欢不直接说,偏要用说说让某个人看到的可能,更可以排除掉被盗号的可能。
为什么我们在对所有人说,那些本该只对自己说的话。
我想有时候是为了自我激励,让自己的想法进行“曝光”,然后应了这份宣告,不断自勉。
有时候,仅仅是希望能有人听听自己的说话吧。
我这个人只有在面对熟悉的人或者熟悉的环境下才会特别有表达欲望,剩下的时间里一般选择保持沉默。
我觉得这种沉默和“高冷”什么的无关。我说的时候别人听,别人说的时候我也听。
好在我还是个话比较多的人,有什么不开心的找朋友说出来就好了,但是那些并不擅长于言语的人,他们的心事,有没有人听完呢?
其实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只是你从来没有想着去翻开他。哪怕是总坐在教室里最角落的那个话不多,其貌不扬,甚至你都忘记他名字的同学。
他的故事,并不比任何人无趣。
❤
翻出去年九月末尾在从上海回学校的路上随手记下来的一些想法:
“两三百人在站在一个偌大的市内场地,排着队领包子和豆浆,肉包子和青菜包子,我小心的拿了一个青菜的,打开食品袋,还是温热,有着淡淡的清香,带着些面的微甜。大家轻声交谈,西装革履或者棉麻长衫,两三个人围在一起安安静静的吃着包子。我发微信给妈妈:和几百个人站在一起吃包子真是奇妙的体验。”
这是去听“一席”时的一段特殊的经历。
“一席”有点类似于国内的“TED”,slogan是:“人文·科技·白日梦”,每次会邀请到八到十位来自各行各业的讲者,轮流上台做一个40分钟左右的小演讲。
比如唱《南山南》的马頔,最近《奇葩说》里的选手编剧史航,还有帮雪花拍照的显微摄影师,电影里的特效化妆师,甚至是敦煌博物馆年迈的老馆长等等。
他们离我的生活好远,四十分钟里,听了他们说自己的故事,我才发现,还有一个如此新奇的世界。
那天我在现场,听了八个人说话,从下午一点到晚上八点,除去中间吃包子的半个小时,基本上一直都保持沉默,只用耳朵交流。
和我想象的有些不一样,不能算无聊,也不能算很有趣。毕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连续听八个人“说话”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更要和不同领域不同年龄甚至不同语种的人的思考碰撞。
这才发现,原来在平行时间里,有人做了那么多的事,在我们过去存在的甚至还没有存在的时间里,有人和阿公养金鱼,体会生活美学,有人翻开了中国第一本科幻小说,有人开始养野生动物,有人丢掉算盘在虎跳峡成功漂流穿越长江。
在无数生命共有的世界,我们被一种叫做“角色”的东西嵌入平行时间这张巨大又细密的筛网里,你是时间截面的一粒微尘,也延伸成一条不可复制的生命线路。
没有生来毫无故事的人,只有没被了解的过去。
无关身份,无关标签。
❤
每个人都常怀孤独,在良宴欢会的时候是意识不到的,但是人群散去的时候,发现自己除了抓住喝得差不多的啤酒瓶,抓不住谁的手。
我们其实都有很多言语不被倾听的时刻,只能学着与自己共处。之前看过一部很丧的动画片《马男波杰克》,波杰克的妈妈和他说:
“现在,你可以用工作、书、电影、你的小女朋友来充实人生,但你依旧不会完整。”
可能有些悲观吧,可是我觉得生活的确是这样,自我永远不可能被言语表达清楚,有一部分是我们无法完全交付的。
对于这些沉默的时刻,就放他沉默吧,接纳那些不完整,没有谁是绝对完整的。
在大学里有个玩得很好的朋友,但我总觉得她还是心事忡忡,虽然平时还是欢笑打闹卖萌扮二,我依旧觉得她有一部分自我是我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她很想说给我们听,但是作为另外一个个体,要做到完全的理解真的无能为力。
于是我们说的最多的是那些日常琐碎。我知道那些深刻的,让她孤立无援的东西可能不能用言语自我缓解,那就我们说说花开,说说雨落,说说人情世故温热冷漠。
我希望这些能让她感到舒服一些,就像漂浮久了,慢慢踩到地上,渐渐踏实。
我们难逃生活中的沉默,或许是我太悲观,若是把希望寄托在其他人身上,那么这份安全感并不安稳。
有个很深奥的词叫做“自渡”,我的理解就是:“船在脚下,桨在自己手上。”
随时来,随时走。既能谈笑江边酒家,也可在水一方,苍茫而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