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在神话传说里,盘古开天之始,天地一片混沌虚无。自盘古开天之后,女娲用泥土造人,这才有了万事万物。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地球刚刚形成之初,从一片荒芜,后来有了水才有了生命,生命的形态也从单一简单到复杂多样,这些都是从到有的过程。
道家的“欲”和佛教的“欲”竟是相通的。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原是在公元以后百年,而公元几百年前了,老子就已经将眼耳鼻舌身意六尘六欲给提炼了出来。看来这六尘六欲自公元前就已经困扰着人们了。这眼睛的色欲、口欲、嗅欲、亲欲、名利欲,尽管稍加思考我们就知道这些都不过是浮华一世的过眼云烟。然而我们还是陷入其中,以为这就是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当我们穿过这些假象,到达生命之初,我们会发现这五光十色的背后其实是一片虚无。
那究竟生命的本质是什么呢?
在道家的世界里,也许可以是变化无常,有无相生,也许变化就是生命的本质。
还真是个令人恐慌的结论。当今这个社会人们太容易就焦虑了。我们总想着抓住一点东西来抵抗变幻莫测瞬息万变的世界。
你却告诉我,变化是这个世界的原本形态,我们手里紧紧揣着的东西,也许下一秒就不存在了。好不容易抓住了一点东西聊做安慰,你说没用了,这不是搞事儿?
不过当提问发出的时候,答案就在问题之中了。有无相生,无中生有。我们的“有”有可能就存在于某一个不经意的“无”之中。
“无为”很容易被理解为不作为,但是这里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不胡作非“为”。这里的“为”是其本身的含义。不胡作非为,很容易理解。但其延伸的含义,我认为其实应该是倡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都应该更加的纯粹,摒弃外界的纷扰,进而到达专心致志的“有为”。
其实道德经开篇读过很多遍,每一次都能从中下载获取来自远古的却依旧坚定而强健的力量。
毫不例外的,每次读到初篇的时候都会由衷地赞叹太极图的精妙无比。黑白互倾,白中生黑,黑中有白。完美的体现了道家有无相生,无中生有,有生于无的终极理论。
无时无刻不处于变换着的世界。这个结论虽然令人绝望,可也正如这太极图,绝望中又有希望。
“有无相生,周行而不怠。”每一次的“周行”都是事物的推进上升。眼前的困境也许确实无比艰难,然而绝境之花也许就开在这低谷之中,如此便豁然开朗了呢?
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