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这件事,“预谋”了好久。
寒假结束要回学校前,妈妈问我,清明要回家吗?我说,不了吧,只放三天假,来回就去掉两天了。
开学不久后,清明节要到了,她又问了我一次,清明要不要回去啊?我还是同样的答案,还补充说,可能五一回去吧,放假的时间长些。
于是,四月初就为这场回家之旅做准备,在网上订好了5月1号的高铁票。谁知,4月27号就开始放假了,就马上把时间改为27号了,因为,想在家多待几天。
一直在期待,这个小长假快点到来。特别是,长假前那两个很忙碌的星期,再加上一直下雨,整个人干什么都提不起劲。
当天早上,可能是抑制不住归家的心切,六点多在床上就自然醒了。但由于离高铁出发的时间还早,便又继续睡了。
到八点多起床刷牙洗脸吃早餐带上行李去往深圳北站,结果还是早了一个小时。我便坐在椅子上看起电视剧。
这时,一个满头白发,背上背着一大袋行李,大概五六十岁的老人艰难地坐在我旁边,拿起手机,问我她应该去哪个检票口。手机上的截图确实没有写明是哪里,我也表示不清楚,并向她建议说可以找订票页面查一下。她说高铁票是她儿子买的。我说,那你找一下你儿子问一下啊。她失望地低下头,说:“他在上班,我不好打扰他。”听到这里,突然有些心酸,老人为了不打扰儿子工作,遇到困难选择自己默默解决。可能现在很多的年轻人也是这样,一味地工作,而缺失了对父母的陪伴与关爱,让他们在心里上成了“空巢老人”。之前在家里时,妈妈无论工作多忙,每个星期都会打个电话给外公外婆。现在自己到离家很远的地方读书,也坚持每个星期和妈妈来一个视频聊天。就像父母不应缺席孩子的成长,我们也不应缺席他们的衰老。
在王帆的演讲《做一个怎样的子女》中这样说道“至亲之情不应该是看着彼此渐行渐远的背影,而是,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不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了父母。
坐了两个多小时的高铁和半个小时的公交后,终于到家了。妈妈也放下工作来接我。回到家,桌上摆着一大堆水果,妈妈说:“这是特意买回来给你吃的。”
第二天一大早,妈妈就从菜市场买菜回来,顺便还买了我心心念念的肠粉和猪血汤,她知道我爱吃鱼,也买了很多新鲜的鱼和海鲜。之后的几天,又是煮猪肚鸡,又是炖乌鸡汤,放假这几天,成功被我妈养胖。
想起《请回答1988》里的一个片段,胡同里的孩子都长大了,出去工作了。正焕临走前对他的妈妈说,能不能不要对我像对待客人一样。妈妈回他说:“这子女啊,长大了就都是客人。”越发觉得,家里就像旅店,匆匆地来,匆匆地离开。
时间过得还真快,连看天花板都舒服的日子就要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