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强烈呼吁父爱要回归家庭教育的呼声中,在外地工作的娃儿爹终于意识到了他之于两个孩子的重要性,回家的次数渐渐频繁起来,虽然费了不少财力和精力,但能在孩子最需要父爱的时候尽可能多地给予一些,帮助他们建构最初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我想,一切都是值得的吧。我一直固执地认为,相对于物质的匮乏,精神的贫乏更为可怜!但,或许,在大多数男人看来,只有优渥的物质条件才能彰显他们的能力和魅力,因此,更多的父亲更喜欢简单地给予孩子一些物质享受,而忽略精神的引导。而老公就是其中的一个。他深感小时候物质匮乏的苦楚,所以他的观念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满足孩子的一切物质要求!在我看来,这未免有些过激,吃穿不愁的年代,我们是不是应该多用些时间来丰盈灵魂,而非为物欲所裹挟。因而,我们时常会有分歧,比如,当昨天下午他把前天晚上不声不响地在网上给孩子买的滑板车截屏给我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让他退货,原因有三:有求必应会给孩子以“钱特别好挣”的错觉;即时满足会养成他不懂珍惜的习惯;而重复购买完全是烧脑的行为!尽管他一再强调老家的那款质量不好;努力挣钱就是让我们花的;不能老是放任孩子玩朋友的等等我认为冠冕堂皇的理由——朋友有的,自己何必一定要有,买个不一样的换着玩岂不更好?记忆中,有好几次,儿子和他爸爸说话的时候都让我回避,后来我才知道,他是想让爸爸给他买一些东西,但怕我阻止,比如乐高玩具,比如电话手表,比如……我知道,儿子喜欢爸爸,喜欢爸爸对他的有求必应,喜欢爸爸对他的近似纵容的宽容,尽管爸爸给他的陪伴,少得可怜。
一直很喜欢亲子教育类的书籍,初见《陪伴,是最好的教育》这个名字,好像是在河南读书群,印象中是某一周的共读书目,说实话,很感兴趣,但因为上班太忙,加上读书太慢,借县图书馆的书一直没有还上,所以,借不了,也没有及时买。再次听到这本书,是晚上睡觉前听张爱敏老师的一节网络视频课中,激情澎湃的我,当即在网上选购了这本书——我要从中汲取营养好好教育我的孩儿们。
上班时一直没能顾上看这本书,改卷一结束,我便迫不及待地打开了这本书,抽空看起来,和看《爸爸哪也不去》的感觉有点类似,刚开始不觉得有多好,但越看越喜欢——良好的家庭教育方法都类似,基本都是树立榜样,创造民主、自由和宽松的成长环境,并适时地帮其树立正确健康的三观。但,重要的是,培养的过程!其随意性和琐碎性需要我们拥有足够的耐心和智慧,而这些书,可以促使我们拥有。而且,我喜欢每一次阅读时所产生的共鸣的感觉,在我看来,每一次的共鸣,都是一种激励,一种斧正,而教育,正是在这一次次的激励和斧正中日臻完善,渐趋成熟。
还记得那天晚饭后,儿子和他的好朋友赫赫一起在小区里玩,放飞的✈️玩具碰到了赫赫的眼,一向乖巧懂事的赫赫疼得哭了起来,老公向我告状:“恁儿把赫赫弄哭了……”老公说这话时,儿子已经跑没影了,我喊了他好几声,都不见他踪影,我正要吼起来,转念一想,儿子不是那种特淘的不讲理的小孩儿,如果是一时犯贱,调皮一下,我的确应该好好教育,但假如是无意犯的错,我就不应该不分青红皂白站在对立面训他,否则,这就会成为我们产生隔阂的开始。在一片草地上,我蹲下来细声问他事情原委,他满眼泪花地看着我,就是不说话,把他拉到赫赫跟前让他给赫赫道歉,不知是难为情还是其他原因,还是不吭声,好在赫赫和他妈妈都是通情达理宽容大度之人,赫赫打破僵局,主动和儿子玩起来,不一会儿,俩人又玩得火热了。晚上给儿子洗澡的时候,觉得是教育的好机会,于是再次问他,这次,他说了,说不是故意的,但爸爸踢了他一脚,把他吓到了。我估计老公只是条件反射似的轻轻一踢,胆小又没受过打击的儿子便当真了,“不是故意的,你可以给爸爸解释啊,怎么问都不吭声就不对了哦。再说不管是故意还是无意的,伤到人家都应该给人家道歉啊……”儿子理解能力不弱,相信他知道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