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博客大赛写过一篇《项目管理中的敏捷实践》的文章,昨天凯峰给我转了一位读者的提问:大致意思是哪些环境因素或者特征使得敏捷具有了广泛的适用性。
联想到最近看到的一篇文章,帮助我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敏捷。文章中把软件项目比作踏入未知世界的旅程:我们从项目发起人的出资开始,召集一群勇敢的同事,朝着我们所猜测的可能正确的方向进发,开始冒险的旅程。
为了降低旅程的风险,提高成功到达终点的几率,我们采用敏捷的方法来面对不确定性。
顺着这个思路,也许更恰当的比喻是把项目当作一次远征。我们有一个目标;我们有一些信得过的地图,也有一些模糊不清的地图;我们有相关的建议和旅行日记,它们来自那些已到达某一段终点并在回来后讲述其亲身故事的人;我们还有一群值得信赖的朋友。
几年前,当我开始从事敏捷项目交付的时候,有目标、有朋友、有地图、有建议,也有先行者的日记,于是我就上路了。
旅途上的道理看起来总是“简单”的。比如,无论面对一个交付项目还是一个商业计划,我们都会考虑:
项目要素(Project Essentials):项目本身是否合理、是否有清晰的商业论证、组织是否具备相关能力。
管理(Governance)、支持(Sponsorship)和投入(Dedication):弄清楚每个人应该在项目中担任什么角色、责任是否到人、是否需要跨部门整合资源。
这几年,正如很多软件工作者一样,旅途中的我在践行敏捷的过程中也常常疑惑。有时候陪儿子下围棋,感觉敏捷软件开发如围棋,规则简单,入门容易,但很难成为高手!从采纳敏捷的实践(站会、迭代会议等)开始就如围棋的布局,留了很多白,大家会把注意力放在怎样用最少的投入实现最早和最大的回报。从入门开始实践敏捷的艺术是容易的,但随着战局的发展,特别是进入到中盘,就会碰到许多的挑战和困境,犹如面对精妙复杂的棋局。
越来越感到,其实并没有所谓的标准化实践,只有更合适、更有效的实践。下棋如此,从事敏捷软件交付如此,经营一个更大、更多元化的团队亦是如此。不在于现在有多好,而在于接下来如何变得更好。这何尝不是敏捷所带来的核心精神之一呢?
本文作者万学凡,ThoughtWorks首席咨询师,武汉。作者保留本文一切权利,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本文亦发于个人微信公众号其识,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