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小姐,我们称呼这个名号,就像对待这个人一样,感情不一。可能仅仅是脸熟后的尊重、好奇,也有可能是仔细了解身份背景后的佩服、鄙夷或是不屑。不管怎么说,这位“王的女人”走进大众视野了。
作为普通群众的我们,对田小姐的朋友圈望而却步。田小姐的书《习惯就好》和她以此为蓝本拍摄的微型纪录片《谢谢你,纽约》,传达给我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这一点。商界大佬,艺术大家,名门望族,活跃在纽约上层社会的人群,浓缩在田小姐的书籍和记录片里。如此高端的气势,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各种“上位说”浮出水面。
冷静下来,抛开仇富的心理,田小姐在做一个普通的女人都会做的事。如果是我们,出门旅游会晒照,遇见偶像会晒照,参加活动会晒照,朋友圈里都是我们的晒照。没有照片,没有心情,没有记录,朋友圈的存在就没有意义了。田小姐只不过利用她得天独厚的条件,将这些“炫耀”抽象成文字,演绎成动图,集体性地作了一个展示。当然,这种便利,这种接触高端人群的机会,是王老师给的。我们理解为“心机”,田小姐美之曰“幸运”,两者都是对这一事实的转述,主体不同,态度不同而已。
对于借力王石,走入高端阶层,田小姐无可辩驳。其实,这也是一种普通。中国历来就是一个关系型社会,我们嘴上崇拜那些自力更生的传奇,实则不得不向关系型社会规则屈服。田小姐利用王石为敲门砖,扣响上层的门,真正想融入那个阶层的社会,还是需要田小姐自己的努力。交往,在某种时刻,是1V1的,王石不可能全天候的替田小姐买单。
对于写作水平,田小姐还是无可辩驳。与其说《习惯就好》是一篇旅行志,不如说像是一篇心情手帐。流水账似的笔触,构建了基本框架,借以填充各种类鸡汤似的的语录,升华出一条看似颇有深意的人生哲理。或是出于隐私保护,那些支撑类鸡汤的具体案例是语焉不详的,这导致了整篇没有根基,行文飘忽。纪录片中每一位参与者对于田小姐的评价都不赖,却是画蛇添足,略显故意。但是不可否认,实行快餐式阅读的现在,我们从田小姐的书中,确实提取出了纽约的关键词。对于一本普通的书,这一点已经足够了。
恐怕最受众人诟病的还不是上面两点,而是田小姐走完捷径以后,却向大家宣扬女性独立,或者说“得了便宜还卖乖”。事实上,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的每一点成功全然是他人的操纵,这不光荣,也不科学。田小姐当然很努力,走在风口浪尖的人,稍不留神便会跌下万层高台。甚至认识王老师,都可算是她努力的结果。如果说这是她的心机,段位着实不够,只能论得上普通。
仔细想来,谈论田小姐十分没有意义。如果是聊八卦,那么究竟是不是小三对我们没有任何影响。事实就在那里,他人的谈论不会更改事情的原有属性,恶意抹黑和洗白皆是白费力气,茶余谈资而已。如果聊手段,上述皆可想做是普通人的思维感情产物,没有什么高智商、高情商的部分是我们意想不到。唯一有点儿意义的,恐怕就是田小姐作为“非豪门出生”,成功打破了阶层局限,为后来人增添了些许信心,证实了一种可能性。可怜的田小姐,宣扬“不喝鸡汤,只啃骨头”,最后还是一碗鸡汤。但,还是得说,谢谢你,田小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