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文章,不是,我写东西(不敢说自己写的算文章),就算写字吧,以前我总是纠结要写什么,写之前动好久脑子,取个啥题目,怎么列个提纲、打个框架,开头写啥,中间写啥,结尾写啥,写多少字,如果不考虑周全,便不会下笔,这样,一直会拖很久,直到那股写字的热情消失,便不了了之,这样的话,就一直没有写出啥来。
于是,我改变战略,就是抛却那一些框框架架和复杂的规矩,我一不写文案,二不写论文,干嘛要遵循着那一套理论,写字是一件很私人的事儿,只要是想到啥内容,直接下笔就好了。用这样的方法去实行,所以很多时候,我在写第一段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下一段要怎么写,写中间的时候,也没考虑怎么去结尾,反正是想到什么写什么,这么写着写着的过程中,脑子偶然就会蹦出下一段的一些想法来了。
写字于我而言,也是记录笔记的一种方式,写字是输出,输出前必有输入,那么输出的文字就是输入时的东西,这个输入的东西可以是我们看过的书所获的知识,走过的路所经历的经验教训,认识的人和事所得的感悟。今天我有看到一本书的知识点把它记住了,过了一段时间我在写字的时候就把记住的东西给写下来,如果有遗忘了,就赶紧重新去找出来再记一下,这不失为一种巩固知识点的方法,而当这样运用知识点的时候,印象就会更深刻了。
至于读后感之类的,感悟不会太多,即使能领悟到的,都是很肤浅或者是大众已经都认知的东西。上半年看的一本托马斯•伯根索尔的《幸运男孩》,是托马斯记载自己小时候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历,在他十岁那年进入到这个惨无人寰的“死亡工厂”,他一次次在里面与死亡擦肩而过,直到二战结束,他幸运地存活下来,成年后写了这本书。那我们能从这本书里感悟到什么呢?是小托马斯的睿智,在死亡阴影下有着强烈的生存欲望值得世人思考?还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残忍屠杀告诫世人勿忘历史,珍惜现在的生活?这些都已经被很多人写过一千次、一万次了,都是潜意识里都明白的道理了,还需要再去感悟一次吗?而我们真正要感悟到的东西,我们没法写出来,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作者每天面对死亡威胁那种恐惧的感受,每天都要担惊受怕,即使侥幸逃过一天,还会有第二天,即使自己不死,还是会看到别人死,这给一个十岁的小男孩会留下多少心理阴影,对他人生造成多少影响,我们是永远不能感悟出来的。一本书里作者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东西,是我们需要真正经历过,才会真正领悟的。
哪里来的那么多三纲五常、论证论据、主题要旨、中心思想……写字嘛,其实很简单,就是写字而已,写自己的想法而已嘛,书里看的、人家说的、脑子想的……做个记录,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