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周媛
- 01 -
知乎上有个很火的话题:有哪些事是你长大后才知道的?我想说,原来一盘西红柿炒蛋,也是可以有好几种味道的。
有的人喜欢放糖炒的,有的人喜欢放盐炒的。有的人喜欢放油炒的,有的人喜欢清汤炒的。有的人喜欢先炒鸡蛋的,有的人喜欢鸡蛋西红柿一起炒的。
小的时候在家,爸妈只做你喜欢吃的。出门在外,才发现你的口味真的不重要。
前段时间,朋友从日本回来小聚,我们约了中午边吃边聊。“怎么着?”我问她,“今天还是吃烤鱼吗?”她说了一句话:和你分开后,再也没人陪我吃烤鱼了。
朋友是南方人,喜欢吃烤鱼,但吃一点儿辣,就会吱哇乱叫的她,只能接受柠檬清香的。于是她就成了烤鱼界的异类:她的南方朋友嫌她要吃的烤鱼太油,北方朋友嫌这清雅烤鱼没味道。一来二去,她发现,如果想吃烤鱼,别人真的叫不动,就只能叫我了。
这次回来,又是要吃烤鱼,她说:原来不觉得吃顿饭这么难,现在能吃到一起去真的太难了。大家口味都不同,谁又愿意记得谁的口味,迁就谁呢?
- 02 -
有这样一条公益广告。一位患了脑退化症的父亲,随着病情的加重,因为忘记儿子长什么样子而不敢给儿子开门……甚至忘记了刚才上没上过厕所…
这位父亲跟儿子和几个亲戚一起去聚餐。饭桌上,他看着桌上的饺子,伸手把饺子揣进兜里。儿子看见了,桌上的亲朋也看见了。儿子顿时一阵脸红,觉得爸爸给他丢了脸,结果他爸爸却说:这是给我儿子带的,他喜欢吃这个。
小时候妈妈总批评你挑食。但是在你小时候,好像全天下的妈妈都不喜欢吃好吃的东西。
“这个桃子甜,你吃。”
“妈妈你不吃?”
“妈妈不爱吃。”
“宝贝这块肉你快吃。”
“那妈妈呢?”
“妈妈觉得太腻了。”
长大后的你总是抱怨。抱怨父母没钱没背景。抱怨别人比你强是投了好胎。你忘了自打你来到这个世界,爸妈就已经把他们的一切都给了你。所有不可说、不必说的爱与珍重,都藏在你塞进嘴的那口食物里。
- 03 -
我有一个朋友,26岁,和她相恋多年的“前男友”在这个城市里为自己的梦想打拼。哭着吃过饭的人,才能笑着走下去。那天她刚刚被领导训斥了提案狗屁不通,抱着一堆项目背景材料,在22:00的地铁上,收到男友的微信:“这是第几次了,你又加班了吧。今天说好了和我妈一起吃饭,把咱们的事定一定,这都第几回了?你说这个月咱们一起吃了几次饭?”朋友说,她当时不知道应该回什么。
那边传来一条新的消息:“咱们算了吧。我还是想找个顾家的人。”朋友回到家里,打开电脑,对着材料开始写报告。她给自己冲了一碗泡面。
那场景很像电影《天下无贼》里,刘若英在得知爱人的死讯后,默默地吃着烤鸭,努力不让眼泪掉下来。生活还要继续,吃下的这碗饭,吃下的是继续面对生活的勇气。
- 04 -
吃饭,这样一件重要而又有仪式感的大事,正在被我们慢慢抛诸脑后。被早高峰打败的早饭,是办公室里胡乱抓几口的零食。被KPI和会议压缩的晚饭,是下午三点便利店的饭团。被领导拉去应酬的晚饭,是觥筹交错,喝了两三个小时后还没动几筷子……
杯面和油腻的外卖,是晚上十点赶报告的陪伴。每天的饭都草草收工,吃饭成了枯燥的生活上一个必经的节点。变得让人毫无期待。
甚至有很多人,早已不开火了。他们敷衍地吃每一顿饭或者不吃,同时也敷衍着自己的身体。在中国有6成的90后白领平均每周点外卖4-7次或以上,约等于每天都点。2015年的一份调查显示,对比30年前的数据,近5年来19-35岁的年轻人胃癌发病率高了一倍。中国人中有1.2亿肠胃病患者,且患者低龄化趋势明显。35岁以下年轻人患胃癌的比例占病患总数的6%-11%。
紊乱的进食时间、不合理的食物选择、不良的情绪影响以及我们对食物的错误处理。在油腻小炒和盖饭里循环往复的外卖轮班表,最后只剩无滋无味、味同嚼蜡、毫无生趣。每天我们有三餐,1年我们要吃1000多顿饭,20年我们就要吃22000多顿饭。等你80岁回首人生,那已经是880000多顿饭以后的事情了。
你每天吃的每一口饭,最后交织成了你的人生。开心的时候,美食可以是嘉奖鼓励。难过的时候,美食可以是温暖治愈。一个人,美食可以是对今天也在努力的自己的最实在的肯定。一群人,美食可以是朋友之间勾肩搭背把酒言欢的感情寄托。如果,你开始在重要的事上敷衍自己,那么之后的事,可能都会开始敷衍你。
- 05 -
比听过很多道理还过不好这一生更可怕的是:你吃了了十几年、几十年的饭,却依然没办法处理好你和食物的关系。面对食物时,你是想吃而又告诉自己不能吃?还是明明不想吃,却又劝自己不能不吃?
你想要的瘦,想要美,算计着自己吃进去的每一口。睁眼就是卡路里,每天都是旺盛的食欲和薄弱的意志力反复拉扯。你想逃离压力,逃离难过,想用食物填满心里的空虚。才发现吃到最后,除了不必要的脂肪和对健康的耗损,还是没办法让你得到慰藉。
你总是在胃口不佳吃不下去和食欲旺盛暴饮暴食中反复。你告诉自己,忙过这段,可能这种情况就能改善了。你没办法零负担地享受食物,或者是吃过后悔,或者是敷衍自己。
吃饭是需要学习的。在7月13日上线的新书解读《学会吃饭》中,樊登老师就提到,有时候我们不是因为饿而吃饭,而是为了焦虑、空虚、悲伤、寻求慰藉或是喜悦。察觉自己为什么吃,比吃什么,怎么吃更重要。
《学会吃饭》这本书,是作者珍·克里斯特勒博士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支持下,通过近三十年的临床研究实践,提出的一套正念饮食法。书中通过33个帮你剔除错误进食方式的饮食练习。
本书旨在让每个人都能认识自己的情绪、找到心灵的平静、改进错误的进食方式,建立起自己与食物,与身体,与心灵的健康互动关系。
2019年7月13日,让我们与樊登老师一起,好好吃饭。
本周新书《学会吃饭》思维导图已出炉
提前了解新书精华要点
可关注订阅号“樊登读书”
在后台发送关键词“学会吃饭”观看
*本文版权归《樊登读书》所有,如需转载,可在后台发送“转载”,联系书童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