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由于资源的紧缺,我们都迷上了性价比这个词。网络上也充斥着各种高性价比产品推荐;到处有人教我们做性价比最高的决策、教我们如何利益最大化;书市上还有各种所谓最优决策的书籍。
作为“高智商物种”,我们走路时寻找捷径,买的化妆品一定是网红推荐过、性价比最高的,定居城市一定去考虑值不值定居,读研还是留学哪个能利益最大化。也就是说,无论什么事,我们都要用自己“优质的”性价比思维去做决策,去做我们所谓的“最优决策”。
而到头来,追求性价比所得的结果,究竟是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呢?
我就曾用自己”优质的”性价比思维做过一次恐怖的决策。
互联网和设计一直是我高中所期望的大学学习方向。然而高考成绩公布开始填志愿,我开始犹豫,居然努力去考虑“性价比”,已经有如此明确的方向,明明可以去还算不错的计算机或者设计专业,却要么是对大学的挑剔,要么是对就业的不清晰,而不了了之。最后找到一个电子类大学,同时性价比思维开始变本加厉。相比于其他两个专业方向,由于电子类专业分数线比较高,能达到不会“浪费”分数的目的,取得“最高性价比”,我居然填了电子类专业,而被录取。上大学后我种种不适应,为此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方向,然而却发现自己的爱好终究是互联网和设计,这也给了我大一一年的纠结与彷徨。
就像我填报志愿,很多时候我们只去追求性价比,忽视了自己真正的需求,以致得到的结果不是自己想要的。就像,你想买辆10几万家用轿车,锁定卡罗拉,然而去车市,卡罗拉1.5L排量和人家2.0L排量KIA差不多价格,然后你就”明智”的买了性价比高的KIA。但真正的满足了你的需求了么,时间长了开始发现,KIA底盘太硬,2.0L排量还太费油,不如卡罗拉舒适。
这究竟是性价比高还是低呢?
这种事我们一直在做,不否定、不反对性价比高的决策的存在,同样我们应该以此为借鉴,把我们”优质”的性价比思维作为决策的参考,但与此同时更要考虑自己真实的需求。理智寻找自己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