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反复听5到8课。也就是过去多次听到的搜集,排程,行动三部曲的第二步。排程最重要的是分类。然后在不同类别,不同情境下找到重要的事。按照要事优先原则,吃青蛙。如果中间临时有事,很快可以处理完的就处理后继续要事。短期处理不完的记录下来,然后继续吃青蛙。注意不要一次安排太多。做好三个再安排另外三个。
今日心得
整理比大量阅读还重要
以下是朋友的分享
豆瓣上一个我关注了挺久的传播学学者mlln刚说的,我觉得很有道理,不光是看文献,任何“闲书”之外的阅读都应该重视这两点:整理和输出,这样才能化为己用。
——————————
分享一个感触:即便仅仅是我自己很“窄”的研究方向,文献也是绝不可能读完的。每天都在被信息轰炸,难免就有点焦虑。
我的感觉是这样的(虽然自己做的也不够好):第一是横向扫读,广撒网泛读,一目十行地读,论文的话只读摘要,书的话就快速跳读,找到可能给你启发的点,可能作者的方法、问题意识,或者是TA的观点。
第二是聚焦深读,找到最经典的、最新的、和你研究工作关系最大的文献进行深入阅读。这种阅读应该是具有明确的目的,最好直接对接自己手边的项目,边读边推进。
第三是阅读之后,一定要整理已经读过的东西,编织自己的知识网,这可能绘花一些时间,但和阅读一样重要,甚至比阅读还!要!重!要!否则你也许会发现,读了好多,但似乎没学到什么,更没记住什么。
最后一件事,就是不要规定自己每天读一百页还是两百页,一小时还是两小时,这很容易流于形式——不如规定自己,每天基于阅读写五百字、一千字的笔记。不同的要求,收获可能是不一样的。
结合昨天的思考,我想最近强迫自己用简书来输出,是非常有益的。强迫自己更进一步思考。有条理的工作。听到的知识并不是自己的。而思考过,能运用的才是。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