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发起了关于“情感绑架”和央道孝道公益广告《别让等待成为遗憾》的讨论,对此,90后童鞋们又是怎么看的呢?一起来听听:
以下同学基本上是反感孝道宣传及亲密关系中的“情感绑架”的:
伍振彤
看到这个感触蛮深的,写一下我的见解。我们中国人有一个传统,就是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我xxx还不是为了你?我一泡屎一泡尿把你养大,你怎么能……?!为了家长孩子也必须做出奉献与牺牲。这个本来是我们文化里根深蒂固的东西,与孝道共同传承的。很多时候大家都不觉得有什么不对,但其实这并不是“孝”,而是一种赤裸裸的“情感绑架”,或者说,“被孝”。
我最讨厌的一首歌《时间都去哪儿了》里面就写到:
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谁规定你必须生儿养女一辈子?谁规定你必须满脑子只有孩子哭了笑了?谁规定你只能为子女操劳不能有一点自己的人生?
过度追求奉献,往往要么是因为自己失败的人生想在孩子身上枯木逢春,要么是塑造一个良母的形象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其实已经变味了,不是出于自己的爱。如果出于这些理由对孩子好,自然会在孩子不符合期望的时候失望,而最可怕的是,用自己所谓一生的奉献去绑架孩子。这就是中国人可悲的“孝”吗?实在是“被孝”啊!
我更希望听到的是为人父母的,能像西方人一样说“我照顾他是因为我爱他”;做人子女的,也是出于自己的真心而不是“被孝”照顾父母——这才是亲子之间最本真的状态。
王宗怡
01.
(父母)望子成龙是理所应当的,我觉得“情感绑架”,是指那种父母,他们的言谈举止都在传递一种信息:我付出一切都是为了你,你要怎样怎样,否则就是对不起我,对不起这个家。
我对“情感绑架”的看法是:骨子里很有安全感,觉得自己存在于世很有价值、值得被爱,并且活出了自己精彩人生的人,不需要用任何“工具”来把别人捆绑在自己的身边。然而,有很多人却利用对方的“愧疚感”来维持关系。例如,恋爱中受到伤害的一方既肯不离开也不肯原谅,常年把别人过去的错误挂在嘴边念来念去,以此换取对双方关系的掌控感,以及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声讨别人的优越感;做父母的,不去追求自己的人生发展和个人爱好,把幸福都依附在子女身上,口口声声“我做一切都是为了你”,这也是一种情感绑架。
因此,我觉得解决之道是寻找一个内心很有安全感、阳光自信、个人精神世界丰富的人做伴侣。同时,鼓励父母为自己而活,想办法帮父母找回梦想,帮他们发展个人爱好,让爸爸爱妈妈,妈妈爱爸爸,单亲的去找对象,把自己发展好,不要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孩子身上,更不要把自己的面子、自尊建立在孩子上;教给他们什么叫做“无条件的爱”。孩子如果得到真正的大自由,跟父母的情感联结会更强,身心会更健康,更优秀更有创造力。
02.
我觉得父母的爱是最大的精神支柱、是探索世界的源动力,不是“羁绊”。受到健康的母爱父爱滋养的人,同样很爱父母,但是他们对父母的爱是阳光的、充满祝福的,深信父母离开自己也很幸福,同时也知道父母无条件地爱自己,因此可以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毫无顾忌地去生活、奋斗。
这种爱充满了正能量,而不是充满担忧,不必时刻担忧父母没有了自己生命就会枯萎、不快乐;担忧自己没有取得成就父母就会失望;担心自己不顺从,父母就会伤心。没有人是完美的,也没有完美的父母,有满满的爱,同时也有怨言、有愤怒才是健康的关系,才能真正走向人格的独立。如果一段关系非要以一方顺从另一方为代价,或许反而不是真爱。
周盼盼
我对“情感绑架”有个体会,就是有时父母会把自己的焦虑转嫁。比如说,别人家的孩子,这句经典名句。一方面,本来可以和睦相处的小伙伴却变得相互嫉妒。另一方面,给孩子强加了父母的价值观,比别人都优秀才是好孩子,才值得被爱。
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而不是站在权威的制高点指指点点,尊重孩子的自主性,(才)可以向“不含诱惑的深情”方面慢慢发展。
黄亭
我个人观点,造成“情感绑架”的原因是父母确实为我们付出太多了。中国家长在教育方面可以说为孩子操碎了心,在吃的穿的方面因为自己苦过,都想给孩子最好的。帮助孩子遮风挡雨太多啦。
由于对孩子的付出过多,导致自己的各方面享受与诉求没有得到满足,所以变成了了我为你付出,你就该到时候为我付出。
王熙岳
01.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一个人过于依赖另一个人存在,这是心理功能不健全的表现。我离开你就不能活,于己而言,他不会总与我相伴,总听我的控制和摆布,于被绑架者而言,他必须要迎合我的需求,牺牲了他自由生活的权利,换来的却是虚妄而无用的安全感,于个人的心理功能毫无发展。
我觉得在这个时代,能觉察并身体力行这种健康观念的人是有智慧的。他能理解,过去这种“父母提供孩子生活资料,孩子提供服从”的平衡已经被打破,更高明的办法是:促使孩子发展自己的能力和兴趣,他可以过得更精彩。
02.
避免情感绑架,我认为具体到家庭中,需要父母和孩子一起努力:
父母首先要明白,为人父母,也是需要培训,需要学习的,有这样一个开放的态度就顺利很多了。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与教育、心理工作者的交流来修炼,不再将孩子看成一个充满了错误倾向的稍有不慎就会惹事的炸药包。对孩子,从小事中逐渐放权,不加批判,教给孩子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但不干涉,只需让孩子承担必要的后果。
作为孩子,也需要明白,独立的思想和人格是靠自己争取来的,更重要的是,认识到心理上过度依赖父母的弊端。许多子女自愿放弃选择生活的权力,因为他从来都没有独立承担过选择的压力和焦虑,为了所谓的安全感,将选择权拱手交给父母。所以呢,如果父母过度地决定了我的生活,那么我要从小事开始学会体现自己的意志,同时努力提高自己,使自己在思想和经济上都能尽快摆脱父母的控制。
03.
困惑的地方在于,我感觉,对于很多家庭来说,谈情感绑架、人格独立还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对于孩子来说,要反抗父母,获得相对应的能力也是太高的要求,所以不明白这种普遍的困境如何解决。
梁玉
如果孩子足够孝顺,那么“情感绑架”就不会出现在这个家庭中。所以孩子也应该体谅父母生养自己的不容易,努力做个优秀的不用父母操太多心的人,并鼓励父母过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一味地为孩子而活。
总之,我觉得,父母和子女在家庭中应该各司其职,和谐平等地生活,不要过多的要求对方,母慈子孝是最好的家庭状态。
当然,也有同学持不同意见。
亢德军
01.
我非常不赞成把父母的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的期盼贴上“情感绑架”的标签。但从此次话题而言,我狭隘地认为“情感绑架”和“不含诱惑的深情”说的都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只是爱的体现方式不同而已,以及孩子自身对这份爱的重视程度接受方式的差异。
小时候作文经常写道,父爱如山母爱如水,爱得深沉。在我看来,即使这爱再深沉我们也要好好地把它兜住,不能产生任何怨言。父母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我们接受着他们无私的爱,再接受他们感情的一些附带品,如“望子成龙”之类愿望的,也未尝不可。至于做不做得到,再另说。
现在好多人说我想一个人自由自在的,可父母老是管我这管我那的很烦。这种人我不相信(他们)没有了父母的羁绊能拥有绝对的自由,会真正地快乐起来,毕竟那些愿望那些唠叨有时也是为了我们好。父母给予我们那么多,为了父母,我们少些自由,为其做些改变又何妨不可。
当然,为父母做出一些改变并不是说全盘按照父母的思想走,毕竟两代人的思想有所差异。这方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沟通,我们主动与父母沟通表明自己的切实的实际想法,陈清利弊。一般的父母虽然思想跟不上时代,但是辨清是非的能力还是有的,说服父母或者找个折衷的法子也未尝不是不可能 。
02.
我认为期待着孩子给自己提供多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这种父母只是少数。我身边的真真切切地感觉到的所谓的父母享福,就是老两口一天到晚只用顾及自己,没事儿老头子几个听听戏下下棋,隔三差五能够听到孩子们的声音或消息。如果能有个孙子在身边带着就更幸福了。
而对于父母的期待,“望子成龙”这是再正常不过了,毕竟他们也是为了孩子们好,这一点是需要我们去理解包容的。假如父母真是对孩子无欲无求任其自由发展,这对孩子的成长也未必是好事。
所以,我不认为父母对孩子的期待+自己能否享福=情感绑架。
03.
“我辛辛苦苦的还不是为了你,你不好好搞,对得起我和你妈吗?”这句话我只听到过几次,一次是我小学上课时跑校外水库玩,我爸说的;一次是我初二的表弟逃学去网吧打游戏,我姑说的。我认为他们说这句话最想起到的是教育作用,而不是真正为了自己,即使真是为了自己,也是想少操些心让孩子懂事一些。不过这种话说个一次两次的还好,说多了真的会很烦。
如果遇到真正“情感绑架”孩子的父母,我觉得最好的方式是避其锋芒,在父母面前好好地做个乖孩子,多听父母的话,以和为贵。至于听不听得进去,以后怎么做还是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