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侍郎在西汉时曾是郎官之一,是皇帝外出时的随从,不是正式官职。
东汉尚书权力变大时,侍郎成为尚书下属。当时每曹设6名侍郎,六曹共36人。
魏晋以后尚书曹数增多,一尚书辖数曹,郎官遂成一曹头目。隋朝三省六部制既定,侍郎随尚书一起成为朝廷正式要职,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各司司长,初时官阶不高,却是实权官员。
明侍郎升至正三品,清侍郎升至正二品。另外,门下省和中书省也曾设立侍郎官职,一般为一个部门的二把手。
2
侍郎的起源
侍郎起源于周代官制中的地官,汉成帝置尚书五人,其三曰民曹,主吏人上书事。后汉以民曹兼主缮依功作,当工官之任。三国魏置左民尚书,掌财政。晋初省之,太康中又置。惠帝时有右民尚书。东晋及宋、齐并置左民尚书,梁、陈并置左户尚书,并掌户籍,兼知工官之事。后魏、北齐有度支尚书,亦左民、左户之任。后周依《周官》,置地官府大司徒卿。隋初称度支部,开皇三年改为民部。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改为户部,高宗显庆元年改为度支,龙朔二年改为司元,咸亨元年复为户部。光宅元年改为地官,神龙元年复故。后历代沿称。
东汉以后,侍郎成了尚书的属官,初次担任侍郎的官员称为“中令”,任职满一年经过考核后则称“尚书郎”,任职满三年方能称“侍郎”。唐代,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官位渐高。明清时期,六部的正职叫尚书,副职叫侍郎,相当于现在的部长、副部长级别。
侍郎的发展历程
● 隋朝:开皇元年(581年),杨坚登位不久,采纳了大臣崔仲方的建议,设立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的总官署名叫尚书都省,置尚书令、左右仆射各一人,总领吏部、兵部等六部,兵部掌军籍舆马,兵部尚书统兵部、职方侍郎各二人。
● 唐朝:沿隋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同样是国家最高的政务机构,同时把原尚书省诸曹正式确定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部下有司,部的首长称尚书,副首长称侍郎。
● 宋朝:宋初设枢密院,掌管军事政令,兵部只管皇帝仪仗、卤簿、武举、义勇弓箭手等事,宋神宗(1048年-1085年)时设兵部尚书、侍郎各一员,主管民兵、弓手、厢军、蕃兵、剩员及武士校试武艺和少数民族官封承袭等事。
● 元朝: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定制,在中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并于各部设尚书三员,正三品,侍郎二员,正四品。
● 明朝: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设立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部设尚书、侍郎、等官,隶中书省统辖,六部尚书、侍郎都是堂官,由皇帝直接领导。
● 清朝:清朝于天聪五年(1631年)设兵部,后成为管理全国绿营兵籍及武职官兵的机关。兵部设尚书满、汉各一人,左右侍郎满、汉各一人。
● 消亡: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兵部设置陆军部,清宣统二年(1910年),改陆军尚书、侍郎为陆军大臣、副大臣。至此,兵部侍郎一职不再沿用。
侍郎的主要职责
● 辅助决策:协助上级官员进行决策,提供意见和建议。
● 处理政务:参与各类政务的处理,包括文件的审核、起草等。
● 管理下属:对下属官员进行管理和监督,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 执行政令:负责将朝廷的政令贯彻执行到具体的工作中。
● 参与议事:参加朝廷或官府的议事会议,共同商议重要事务。
● 协调工作:与其他部门或官员进行协调,以确保工作的高效进行。
● 考察官吏:可能参与对官吏的考核和选拔工作。
● 处理奏疏:审核和处理下级上报的奏疏。
● 文化事务:在一些特定的官职中,可能涉及文化方面的职责。
● 军事相关:如果是兵部侍郎,可能会参与军事相关的事务。
3
侍郎的影响力
1、部门决策参与:能参与所在部门的重要决策,提供专业意见和建议。
2、政策执行推动:负责政策的具体执行和推动,对政策的落实起到关键作用。
3、行政事务管理:管理各类行政事务,确保朝廷或官府的正常运转。
4、官员选拔建议:对官员的选拔和任用有一定的建议权。
5、朝廷与地方联系:作为朝廷与地方的联系纽带,传达朝廷旨意,反馈地方情况。
6、社会资源调配:在一定程度上调配社会资源,以支持朝廷的各项工作。
7、文化教育推动:如果任职于礼部,可能对文化教育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8、军事战略影响:兵部侍郎可能对军事战略产生影响。
9、社会风气引领:其言行和品德对社会风气有一定的引领作用。
10、历史记载留名:一些侍郎因其政绩或其他原因在历史上留下名声。
侍郎的代表人物
1、张廷玉:清朝雍正时期的宠臣,大学士张英之子,康熙朝官至刑部左侍郎。
2、董诰:乾隆中晚期著名的汉臣,历任庶吉士、编修、工部侍郎、东阁大学士,晋文华殿大学士、军机大臣。
3、潘世恩: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官至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他24岁状元及第,一生著述颇多。
4、曾国藩:42岁成为礼、兵、刑、吏、工部侍郎,是历史上最年轻的五部侍郎。
5、吕贤基:工部侍郎,与曾国藩同时期,两人创建军队的时间几乎相同。
6、贺知章: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在86岁患了一场大病却又死里逃生,告老还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