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
但大树底下真的好乘凉吗?
当烈日普照时,枝繁茂盛的大树的确是让人躲避大阳”毒晒”的理想之地。
可当下雨天呢?或许你也能幸庆自己有一栖息之地,但是一旦狂风暴雨,电闪雷鸣来临之际,随时而来的也有可能是蜇伏在暗处的危险。
大树底下的世界是局限性。终日被开枝散叶的树叶遮挡成了一个不愿去追寻自己的梦想。我反正有“树”罩着,外面的天地如何变化都不会对我任何的影响!
空间有了局限,在思想上也必然受其影响。就有了不愿出去闯,只想着凡事有人可依靠,凡事有人罩着,凡事都可以去依赖人,从而养成了一种惰性。
从末想过将来有一天大树自己倒了,那将会如何?
中国就有很多的“大树底下好乘凉”的家庭,母亲和儿子彼此都做不到“断奶”,倒致出现许多“巨婴”。年纪一大把上面还有个亲力亲为的老母亲。
13岁神童考上湘潭大学,17岁考入名校博士,为啥被学校劝退?
出生于湖南省华容县魏永康二岁就能掌握1000多个汉字,被称为神童,4岁时就学完了初中所有的课程,是附近家长口里常提的“别人家的孩子”。 13岁上大学,17岁考入中国科学院成为了一名硕博连读的研究生,这样的经历让很多人觉得前途不可限量,但就是这样一个神童,却因为自己的家庭教育深受其害,生活可以说是一塌糊涂,最终被中科院劝退。
魏永康的母亲化曾学梅身在家里除了学习,家里任何事情都不让他插手,每天早晨连牙膏都要挤好,给儿子洗衣服、端饭、洗澡、洗脸,甚至为了让儿子在吃饭的时候不耽误看书,魏永康读高中的时候,曾学梅还亲自给他喂饭。
在大学期间曾学梅陪读,学校特地安排曾学梅做勤杂工补贴家用,还划拨了一套一室一厅的住房供他们母子无偿使用。
母亲陪读的生活,也一直持续到魏永康大学毕业。
魏永康在中科院就读因生活上完全不能自理,完全无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热了不知道脱衣服,冬天不知道加衣服,穿着单衣、穿着拖鞋就往外跑;房间不打扫,屋子里臭烘烘的,袜子脏衣服到处乱扔;他经常一个人窝在寝室里看书,却忘了还要参加考试和撰写毕业论文,为此他有一门功课记零分,而没写毕业论文也最终让他失去了继续攻读博士的机会。
2003年7月,魏永康连硕士学位都没拿到,就被学校劝退了。
虽然魏永康现在过上了正常的普通生活,但这过程却让他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母亲360度的包办“生活”方式和过于“掌控”模式亲手“毁掉”这颗神童的前程,孩子缺少独立意识且与外界接触太少,只会成就一个只会读生活完全不会自理的“书呆子”。
中国式家庭:婆婆的不放手,儿子仍享受母亲带来的各种优越,媳妇的退位。
现在中国大部分家庭里儿子成家了与老人住一起,因母亲的过度关注倒致一系列的问题,也出现了在妻子面前一个巨婴模式的丈夫,儿子似乎长大了(成家有孩了),但儿子又似乎没有长大(仍然躲在父母的羽翼下继续做着“出了什么事,反正有父母在”的观念)。也还会引发一些家庭矛盾,比方说婆媳关系,有出现婆婆与媳妇抢儿子的……。
在中国大多数家庭里,这种家庭不和睦最常见的原因:婆婆的越位,没有界限感的婆婆,巨婴型的丈夫和一退再退的妻子。
中国人似乎都喜欢过群居生活,因为群居生活看起来让人觉得一家人家庭和睦,母慈子孝,孙子围膝而欢,一幅天伦之乐之图让人向往不已。
表面维持总是那样人觉得温馨而热闹,而内部生活却是暗潮涌动,一地鸡毛。独生儿子成家了与父母分开就会给人一种婆媳不合的印象。
所以有些家庭婆媳关系面临崩塌也还要住在一起,为的是怕别人说不和睦。住在一块,当了这个躲阴的人,必定受这提供阴凉人的管协。也出现了到了而立之年的男子还有为其操碎心思的老母亲。
作家刘娜说:中国人骨子里“以和为贵”的性格特征,让很多人在混混沌沌、犹犹豫豫、憋憋屈屈中,浪费掉了自己的一生。
脱离保护伞,你不再是一只雉鸟,而是一只雄心展翅的鹰,昂翔在穹苍之下。大树的世界就在你脚下,而你的世界可更宽更广。你不再是那个做事畏首畏尾,瞻前顾后的懦弱人。而是可以拥有指点江山,掌控全局的气势。
最后结语:
妈妈在孩子渐长的年岁里,要学会慢慢放手,不要让自己一直成为那个不肯放手,事事兼顾包办去阻碍孩子正常成长的人。不让自己一手操办造就出一个头脑发达四肢健全却不能自主的“巨婴”!要学会懂得如何放手,在孩子开始学会独立的年纪里慢慢退出,去成就他展翅翱翔,开创自己的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