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为今天的我,是在1975年某个阴云密布的寒冷冬日,那年我十二岁。回首前尘,我意识到在过去二十六年里,自己始终在窥视着那荒芜的小径。”
01 追风筝的人
老朋友拉辛汗的一通电话勾起了阿米尔的回忆,在他的鼓励下,阿米尔决定直面过往,踏上了回阿富汗,这是一条充满愧疚与救赎的路,同时也是一条带着血和泪的成长之路。
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的儿子哈桑一同长大,阿米尔生性懦弱,勇敢有正义感的哈桑经常在他受欺负时挺身而出。强大威猛的父亲因阿米尔性格的敏感胆小而与他若即若离,这使得阿米尔从小渴望父爱,希望得到父亲的认可。
追风筝大赛是当地每年的一大盛事,人们在自己的风筝不掉的情况下割掉别人的风风筝,坚持到最后的人获胜。在一次追风筝大赛中,阿米尔目睹了哈桑为了帮自己夺得风筝而被恶少强暴的一幕,但是由于内心的怯懦和自私,他选择了离开。
这件事后阿米尔故意疏远哈桑,两人最终因为各种原因分别,阿米尔后随父亲移民美国。二十多年后阿米尔从拉辛汗处得知哈桑竟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现在他和他的妻子死于塔利班的枪下,而哈桑的孩子索拉博独自留在恤孤院,带着二十多年的羞耻与愧疚,阿米尔决定重回阿富汗,解救索拉博同时也是救赎二十年前自己犯下的罪行……
02 矛盾而对立的性格
作者以温柔细腻的笔触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美丽而又残忍的故事。两个男孩,其中一个在感情和道德上不知何去何从,摇摆不定;另外一个单纯、忠诚、生性纯良正直。他们的友谊前景注定黯淡,他们俩的决裂对他们各自的人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的一句话令多少人感动,这是一个孩子对另一个孩子忠诚表白,为了阿米尔,哈桑愿意做千千万万的事情。哈桑出生以后叫的第一个人名是"阿米尔“,当阿米尔受欺负事站出来,当他知道阿米尔背叛了他的时候仍然选择原谅他、救赎他。当二十六年后给阿米尔写信时仍对他深情表白:"如果你回来,你会发现有个忠诚的老朋友在等着你。”他体现了一个孩子到一个男人不变的忠诚与正直,可是这也在暗示着我们这样一个完美的人物形象他的结局注定会增添一抹悲剧色彩。
相较哈桑,阿米尔的性格是复杂的,他内心较敏感性格也较为懦弱,他渴望得到父亲的认可,可是父亲却因为他胆小的性格而对他不冷不淡,有时甚至流露出毫不掩饰的厌恶。这让阿米尔在难过的同时嫉妒起哈桑,在他看见哈桑被阿里搂进怀里或者父亲夸奖哈桑时,内心的醋意大发,他希望父亲只爱自己一人,他羡慕哈桑得到阿里那么具有保护性的爱。
阿米尔看到哈桑为保护追到了的风筝被阿塞夫强暴的场景,懦弱地跑开了。阿米尔的心理活动是:“他只是个哈扎拉人,不是吗?”这一心理描写也赤裸裸地告诉我们宗族的歧视一直横在阿米尔心底,他就没有把哈桑当成正真平等的兄弟过,尽管哈桑为他一次次地付出过。
我们可能觉得阿米尔可恶,可是他也只是表现出了人性中本来面目。自私、懦弱这些阴暗面让我们觉得难受的同时内心也在经受的同样的拷问,换作是我们又会怎样做呢?
而从追风筝那件事以后,他的生活都被愧疚自责的阴影所缠绕,内心感到痛苦万分,在得知真相后他决定重回阿富汗,直视那段不堪回首的记忆,而光是这一点就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毅力,承认错误,重新开始。
03 在救赎中被救赎
自那次放风筝事件过去二十六年后,阿米尔才再次在一张褪色的宝丽来照片上见到哈桑,照片中的他抱着儿子索拉博微笑着。而阿米尔也是这是才知道原来阿里是个不育的男人,而哈桑其实是父亲的私生子,而自己与哈桑竟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那一刻,震惊、错愕、懊悔席卷而来,往事重新浮出脑海,阿米尔崩溃了……
但是这次,他决定站出来去勇敢地承担,去阿富汗救出索拉博,为自己曾对哈桑所犯的错赎罪,为自己的父亲赎罪,在这一场两代人救赎中完成自己内心的被救赎。
“当恶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救赎。”面对曾经的错误的时候,心灵上的愧疚和折磨已经使他在赎罪道路上跨出了一大步,而实质性的赎罪行为(回国救出哈桑的儿子索拉博)更是对自我的一个巨大突破。所以阿米尔已从自私懦弱的小孩子蜕变成正直勇敢的能够担当的男人。阿米尔的父亲也一生都在行善事,修建恤孤院,帮助别人,祈求为自己赎罪。
全书以风筝为喻,既是亲情、友情又是忠诚、善良。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所以他一直在奔跑,中途有过迷茫、犯过错误,但是时间让他成长,他最终也找到了自己一直在追的风筝,并且会坚定不移地追下去。
"也许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不管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