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研读》8:
周纪(二)
公元前341年,庞涓率军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们商议说:“我们是早救好呢,还是晚救好呢?”成侯邹忌说:“我看不如不救。”田忌说:“如果不救,韩国被攻占后会并入魏国,不如早救。”
孙膑说:“如果韩、魏的军兵没有疲惫前去救援,这是让我们代替韩国承受魏军进攻,相当于听命于韩国。魏军有灭亡韩国的想法。韩国在快要灭亡时,肯定来向我们求助。这既能与韩国加强亲近关系,又能进攻疲惫不堪的魏军,还能获得重利和扶助弱国的美名。”齐威王说:“国师说得好!”
齐威王暗中派人答应韩国使者出兵,让其返回。韩国自恃有齐国强援,和魏军展开殊死搏斗,五战都未能得胜,只好向东依附齐国。齐国随后起兵,派田忌、田婴、田盼率军,任命孙膑为军师,救援韩协,仍然像上次那样,直取魏国都城。庞涓听说后,撤退攻韩军兵后返回。
魏国调集全国兵力,任命太子申为将军,以抵御齐军。孙膑对田忌说:“三晋军兵向来作战勇猛强悍,非常轻视齐军。齐军平时号称为怯战,善战者要因势利导。《兵法》中说:‘奔袭百里前往取利,会使率军的上将失败;奔袭五十里前往取利,能够到达的军兵不会过半。’”
田忌下令让进入魏国的齐军,第一天用十万个灶,第二天改为五万个灶,第三天改为两万个灶。庞涓率军行进三天,观察齐军退走后的营地,大喜说道:“我本来就知道齐军怯战,他们进入我们国家才三天,士卒伤亡民经过半了!”随后舍弃步军,率领轻锐骑兵,日夜兼程追赶齐军。
孙膑估算魏军的行程,在当天黄昏肯定到达马陵。马陵道路狭窄,有很多险阻关隘,可以埋伏军兵。孙膑命人砍倒大树,在上面写道:“庞涓死此树下!”随后命令齐军中的善射者带上一万多张弓弩,在道路两旁埋伏,只要看到有人举起火把,马上万箭齐发。
庞涓果然在黄昏来到树下,看到上面有字,就举起火把查看。还没有看完,齐军万弩齐发,魏军大乱,前后失掉联系。庞涓自知智穷兵败,拔剑自杀,最后说道:“这仗成就了孙膑这小子的名声!”齐军乘胜大败魏军,俘虏魏国太子申。
邹忌厌恶田忌,派人带上十金,到市场上卜卦,对外宣扬说:“我是田忌的手下人。我为将已经三战三胜,想要再行大事,取代国君,可行吗?”卜算者出来后,邹忌马上派人抓捕住这人。田忌知道不能自证清白,索性率军进攻临淄,要求交出邹忌。田忌攻城没有得手,逃奔到楚国。
公元前340年,商鞅对秦孝公说:“秦国和魏国之间的关系,就像是人心腹的疾病,不是魏国吞并秦国,就是秦国吞并魏国。为什么这样说呢?魏国居于险恶山岭的西面,定都在安邑,和秦国以黄河为界,独自占有崤山以东之利。如果对其有利,就向西入侵秦国,形势不利就向东收取土地。现在,凭借君上的贤良,国家日益强盛。魏国却在这几年被齐国打得大败,诸侯纷纷起来背叛,可借助这个时机讨伐魏国。如果魏国无法抵御秦军,肯定向东迁徙。随后秦国就能占据河山之固,向东制服各诸侯,这是成就帝王大业之举。”
秦孝公采纳卫鞅的建议,派卫鞅率军进攻魏国。魏国派公子昂抵御。在两军相持时,卫鞅送给公子昂书信说:“我开始和公子交好,现在我们担任两国将军,不忍心相互攻击。想和公子面见会盟,畅饮后各自罢兵,以安定秦、魏的百姓。”
公子昂信以为真,前往和卫鞅会盟。在会盟时宴会时,卫鞅埋伏的甲士,突然冲出袭击俘虏公子昂,随后进攻魏军,大败魏军。魏惠王非常恐慌,派出使者向秦国奉献河西之地求和。随后离开安邑,迁都到大梁。临行前,魏惠王叹息说:“我恨不用公叔的话!”
秦孝公把商於的十五座城池封给卫鞅,号称为商君。
齐、赵联军进攻魏国。楚宣王去世,他的儿子楚威王商继位。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他的儿子秦惠文王继位。公子虔的党羽告发商鞅谋反,官吏前往捕捉。商鞅逃到魏国,魏国人不肯接纳,又把他送回秦国。商鞅带着自己的党羽来到商於,派兵向北进攻郑县。秦军进攻商鞅,将其斩杀,又在市场上把其尸体车裂示众,随后诛灭其全家。
开始时,商鞅在秦国,用法严酷,曾经在渭水边惩处罪犯,死人把河水染红,他担任相国十年,很多人怨恨他。赵良去见商鞅,商君问赵良:“先生看我治理下的秦国,和五羊大夫百里奚相比,谁更贤良呢?”赵良回答说:“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我要把心里的话全都抖出来,想不要因此受到诛杀,可以吗?”商君说道:“可以。”
赵良曰:“五羊大夫只是楚国的乡野之人,秦穆公提拔他从喂牛的食槽边上,让他居于百姓管理,秦国没有人比得上他。他在秦国担任国相六七年后,派出秦军向东讨伐郑国,三次扶持晋国君主继位,一次挽救楚国大祸。他在担任国相时,再疲劳也在乘车,再酷热也不张开车盖。他在秦国出行时,从不用跟随车乘,也用卫士手持干戈护卫。五羊大夫去世后,秦国男女老幼哭泣,儿童不再唱歌谣,舂者不再杵谷。先生您了任秦国君相,是通过孝公的宠臣景监;君相的从政法令,欺凌公族,伤害百姓。公子虔闭门不出已经八年了。君相又杀掉祝欢,在公孙贾脸上刺字。《诗经》中说:‘得人者兴,失人者崩。’这些行为,都不是得人心之举。君相出行时,后面车装载甲士,力大无穷的壮士作为陪乘,无数持矛荷戟的卫士紧随车辆,亦步亦趋。如果这些条件不具备,君相都不敢出门。《尚书》中说:‘恃德者昌,恃力者亡。’这些做法,都不是恃德的举措。君相的危亡就像早晨的朝露,却仍然留恋商於的富裕,贪图秦国政治,积累百姓怨恨。一旦秦王离世,不再立朝了,秦国等着收拾君相的人,怎么会是一个两不念旧恶呢!”商鞅不听劝告,在五个月后遇难。
公元前337年,申不害去世。
公元前336年,宋国在太丘的神坛宗社坍塌。
邹国人孟轲去见魏惠王。魏惠王问:“老先生不远千里前来,能为我们国家带来利益吗?”孟子回答说:“君上为什么张口就谈利呢,有了仁义就足够了!君上如果光想着如何为国家谋利,大夫光想着为自家谋利,士人普通百姓光想着自己谋利,上下全都为了利益,国家就会危亡。只有仁爱的人不抛弃自己的亲人,讲究大义的人不把国君放在其后。”魏惠王说:“老先生说得好。”
开始时,孟子从师于孔伋,曾经向孔伋询问治理百姓之道。孔伋说:“先为百姓谋取利益。”孟子曰:“君子有来教导百姓的,也只是仁义罢了,为什么谈及利益呢?”孔伋说:“讲究仁义,本来就是为百姓谋利利益的。上面行事不仁,下面百姓就会流离失所;上面行事不义,下面百姓就会尔虞我诈。这才是最大的不利。所以《周易》中说:‘利益就是与仁义之间和谐相处,互不伤害。’其中又说道:‘利益是安身立命的,用于崇尚大德。’这样的利益也算得上最大。”
臣司马光曰:孔伋和孟子的话,其实是一个道理。只有施行仁者,才知道仁义对利益的作用,行事不仁不义的,是根本不会知道的。孟子对魏惠王直谈仁义,而不涉及利益,这是因为谈话对象不同的缘故啊!
黄其军
作于2024年9月17日(古历甲辰年八月十五)
文中照片来源于网络,对作者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期同类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