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钢 日课004 | 讲故事和刷经验值
今天是安德斯的《你可以做任何工作》这本书的最后一讲。
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书,今天说的其实是找工作的面试技巧。不过我还想借此机会说点人生的体会。
不论哪个公司招人,都不是完全靠大数据的硬指标筛选,最后肯定要有一个意会的过程。双方在常规的交流之外还要聊一聊具体工作以外的东西,看看能不能对你有一个立体的了解。这就是讲故事的机会。
只要你故事讲得好,哪怕公司本来没有一个适合你的职位,都会为你创造一个职位。哪怕你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也相信你只要愿意学就能很快学会。
在海外生活的中国人对于这一点可能有感触。我们知道美国人的讲话能力非常强,从小学校教育就重视表达,一说话都是一套一套的。那么在同等情况下,哪怕中国人的技术更好,工作机会也被美国人抢走了。这个其实不是种族歧视,是自我表达能力的问题。
像印度人,在美国的势力非常强大,尤其是在高科技公司管理层这一块,中国人的势力远远不如印度人。这也是因为印度人讲故事的能力特别强。印度人的英语发音并不标准,但是他们敢说,而且往往能说到点子上。所以我们经常看到的局面就是一个印度经理欺负他手下几个技术比他好的中国员工。我们经常嘲笑印度人是 “PPT 治国”,但是这个讲故事的能力你不可不察。
这也说明“自由技艺”的软技能,是我们当代中国人的一个短板。
我们看中国的电视选秀节目,选手在才艺表演之前,也知道要讲讲自己的故事。我家里怎么怎么困难,可我就是喜欢唱歌,我就是喜欢音乐……效果也不一定好。所有人都知道讲故事好使,但是我们的经验还很不足。我们讲故事的方法还不太对,我们没有掌握好故事的套路。
安德斯总结了实用的面试故事套路。公司招人面试,最关心的是三个问题:第一,你能不能干这个活;第二,你愿不愿意干这个活;第三,你跟我们公司般配不般配。现在你讲的故事,就要解决这三个问题。
大人物在跟人谈话之前,比如说总统会见外国政要,助手都会给他提供一份“谈话点”,也就是 talking points。怎么寒暄怎么拉家常开玩笑你随便,但是这几个点你必须给到。安德斯的套路,就是五个谈话点。
1.逆境
文科生以丰富的人生经历为荣。最值得吹嘘的一种故事就是你有过什么样的逆境,经历过什么样的失败。你可以像选秀歌手一样说说自己家庭的贫困,也可以像海外游子一样说说自己独在异乡的艰难,或者像创业者一样吹吹自己大胆的尝试和惨痛的教训。
但是请注意,你重点强调的可不是困难有多大,而是你是如何战胜这些困难的。最近流行一个词叫“grit”,也就是坚韧力。你要证明自己是个有坚韧力的人。你战胜了的逆境才是你的宝贵财富,如果你被逆境打垮了,那你的故事也就结束了。
你要证明自己不但没被逆境杀死,而且更强大了。最好举重若轻,把明明很大的困难轻描淡写,充满乐观情绪。然后你要顺便感谢一下在困境中曾经帮助过你的人,让人感觉到你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2.影响力
你是否曾经说服过别人?是否曾经力排众议,让事情按照你的设想走?你是否曾经组织过一帮人去搞一个什么大活动?
也许公司会问问你的交流能力怎么样,也许公司会问问你的领导力怎么样。而安德斯有句话说到点子上了:所有的交流问题本质上都是领导力问题,所有的领导力问题本质上就是交流问题。如果你善于说服别人,说明你天生就具备领导力。
3.技术水平
你会不会使用一些现代常用的专业工具。咱们千万别小看文科生用的工具,他们并不仅仅会用个 Word 和 Excel。像社会学、心理学这些专业用的统计学工具还是很有技术含量的。因为这些东西有一定的门槛,公司会关心你会不会用。你可能在学校就学会了,没用过的话,你就要自学,或者参加相关的培训课程。
4.合拍
公司希望招个干活儿能干到一起去的人。你应该对你申请的这个工作有所了解,这就得靠你的调研能力了。面试之前,你能不能运用一下批判性思维,自己找资料,对这个公司做一些深入的研究。然后再来说你对公司有什么了解,你能为这家公司做出什么样的贡献。
美国联邦调查局(FBI)以前面试人的时候,喜欢问应聘者看过什么书。应聘者就会报一大堆书名,但其实 FBI 最想听的是他们看过汤姆.克兰西(Tom Clancy)的间谍小说。有一段时间,凡是说看过克兰西间谍小说的人都容易被录取。后来这个内部信息被传出去了,然后每个来面试的人都这么说,这招就不好使了。
但这个道理是公司想知道你和我们合不合拍。
5.成就
和别人相比,你有没有什么出类拔萃的地方。这就是你吹嘘以往成就的机会。成就不一定是实际的工作经验。比如咱们上次说过的那个在斯坦福学的是国际关系,后来在 WikiHow 担任项目经理的康诺利,在参加工作之前就有过不一般的事迹。
从斯坦福毕业之后,康诺利整整一年都没找到正式工作。我们能够想象到,大概没有几个公司的招聘广告里写着我们需要国际关系专业的人才。
不过找工作也不能完全以招聘广告为准。并非所有新职位都是雇主先想好了需要什么人,列举各种条件登广告招聘的。有统计说,至少有六分之一的新工作不是规划出来的 —— 事先连老板都没想到公司需要这么一个岗位,是遇到了合适的人,临时创造出来的岗位。
历经挫折之后,康诺利看到 WikiHow 在招聘一个负责视觉艺术的经理。康诺利投了简历,并且获得了一个面试机会。双方很快就发现康诺利根本不具备视觉艺术的专业技能。但幸运的是,面试的时候 WikiHow 的总裁正好在场。总裁就让她随便讲讲自己的经历。
康诺利抓住了这个讲故事的机会。康诺利说,她刚刚和男朋友去印度尼西亚玩了一段时间,而且玩出了水平。她想了解当地珊瑚礁的情况,就专门采访了很多渔民。康诺利只学了一句印尼语:“给我讲讲珊瑚礁”。她跟渔民说这句话,渔民就对着她的摄像头讲很多。她回去找人翻译渔民的话,还把采访录像剪辑成了带字幕的纪录片。
WikiHow 总裁一听,人才啊!当场决定让康诺利负责多国语言翻译项目 —— 而且这个项目就是因为遇到了康诺利才上马的。
| 我的评论
这些套路说起来简单,但实际上做到的人很少。
你要申请国外的研究生,得写个“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这其实就是讲你自己的故事,而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写。我以前在物理系,就有很多国内寄来的申请材料。我们发现很多人的写法跟选秀歌手差不多,“我多么多么爱物理”。有的说是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指引我走上物理的道路,有的说是我从小就读过《时间简史》……这就是错误的套路。
人人都可以说爱物理,我们关心的是你有没有能力做物理研究。我们要听的是你的科研故事。解决过什么难题,跟人怎么合作的,有没有什么核心技术,你的研究兴趣跟我们合不合拍,你发表过什么论文没有?按照咱们今天说的套路这么写,才是一份合格的个人陈述。
再往大了说,连美国总统竞选也是这个套路。奥巴马说,我父亲是一个移民,后来他抛弃了我妈妈,我从小在一个单亲家庭长大我是一个黑人我怎么怎么不容易……但是这些都不叫事儿现在的我就是这么乐观而又强大。特朗普说我做过这个项目这个项目和这个项目,现在我想做造福美国的大项目。
所以讲故事不仅仅是个面试技巧,真是人人必备的技能啊。
把这个道理再进一步,也许你应该为了到时候有好故事可讲,专门按照这五个套路去做些事情 —— 也就是有意识地刷经验值:
多尝试,经历失败,丰富你的人生经验;
多跟人交往,练习交流和组织能力;
学点技术,掌握一些实用工具;
要善于做调研,了解你所在的领域正在发生什么事儿;
找机会取得能让自己脱颖而出的成绩。
如果一个人真的做到了这些,哪怕你知道他是特意“刷”出来的经验值,你能说他不是人才吗?
我们知道美国名校录取并不是只看考试成绩,还要看课外活动之类的“综合素质”。现在美国就有很多机构,给高中生提供“大学咨询”服务 —— 其实就是帮你刷经验值。
花钱购买了服务,这个机构就会介入你的高中生活。他们会安排你去做一些事儿,去哪儿当个志愿者,参加什么课外活动,选修什么样的课程。按照他们要求的做,你的简历就会很好看,他们就能帮你申请到很好的大学。
你说这公平吗?我说一点都不公平。我们专栏探索的不是“公平世界”,而是真实世界。
其实很多大学老师都有个隐忧:作为一套强有力的软技能,自由技艺并不限于“好人”使用,而且也不能把人变成“好人”。不管是不是好人在用,都是掌握自由技艺的人统治真实世界。
王煜全 039|中国发展人工智能入口的三种可能性
通过阅读今天的内容,你将会掌握以下三个问题的答案:
为什么说美国的智能语音市场将进入爆发期?
中国的智能音箱现在也很热,但为什么说大多都将走向消亡?
中国的人工智能入口的可能性在哪里?
我们本周讲的是人工智能入口,这个的意义其实非常巨大,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同,未来最好的人机交互方式就是自然语言。而且自然语言互动会逐渐摆脱人对着屏幕互动的束缚,因为你对着屏幕,至少你的目光受限,你眼睛要看着屏幕,你做事情就不方便了。而智能互动应该是融入环境的,应该是让人可以很方便地在不影响其它事情的情况之下来互动,有屏幕可以互动,没屏幕照样互动。
所以,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未来的入口应该是语音互动的入口。
一、语音互动市场在美国即将爆发
爆发有三个条件:
1. 软件、硬件、系统的成熟
我们本周也给大家介绍过了,Siri 是最早搞语音互动的。但是,随着人工智能的进展,其实现在各家都有了不错的方案。当然,虽然说不错,依然不能是泛泛的、普适性的方案,因为强人工智能还是不如人的,最好还是要有特定的用途。
所以,我们也介绍了虽然 Google Home 它的语音互动能力、语言识别能力要强于亚马逊的 Amazon Echo,但是 Echo 仍然在市场占有率上要高出很多,除了因为亚马逊是有先发优势以外,也是因为亚马逊的音箱用途非常清晰。
它的主要有三个用途:听歌、查天气、记事簿。在这些用途里面,它的识别率是蛮高的。
2. 找到了正确的应用场景
我们说人工智能入口有很多的场景,比如家庭或者工作。从地点上分,有汽车里、有商场里等等。其实现在看起来,最激烈争夺的地方是家用的音箱。比如在家庭里播放背景音乐,也就是亚马逊的 Echo 的定位,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做家庭的背景音。当然,直接用一个命令来播放,要比上网去查找歌曲,最后选择播哪首要好得多。
其实我认为,还有一个应用是电视。
现在 Echo 也可以做到遥控电视了。当然,最简单的方式还是电视遥控器,因为你要跟 Echo 说话还需要先唤醒。你拿起电视遥控器来直接说你想查的电视频道的名字,就不需要这个唤醒的程序了。所以,不光是亚马逊的 Fire TV Stick(亚马逊自己的遥控器),包括苹果的 Apple TV,甚至一些智能电视的遥控器本身都可以用语音来找电视节目。
当然,另外还有一个,就是购物现在也可以整合了。
亚马逊在购物上是两条方向并行:
一条就是用音箱发出语音指令来买东西,当然这样不够方便,所以音箱不行,现在他们又加了个屏幕做成了 Echo Show。既可以像 Echo 一样有各种的智能音箱的能力,但它更好的就是你要跟 Echo Show 说,我要买个东西,那屏幕上就可以呈现这个东西的样子,你可以确认一下这是不是你要买的,这个我觉得有实际用途。
另一条,亚马逊的路线就是更加深度的和环境结合。我们说环境智能应用场景特别重要,我们原来也介绍过,它的产品叫做 Dash Button,就是任何的易耗品,你往旁边粘一个按键,这个按键是有联网能力的,易耗品用完了按一下那个按键就直接下单了。
亚马逊还推出了 Echo Dot,即便携式的智能音箱。有了它,你可以在客厅里放一个大一点的 Echo,因为它的音箱音质最好;但是你在卧室、在走廊、甚至在洗手间,可以放好几个 Echo Dot。Echo Dot 能够感知到你的位置,你在哪个位置,那里的 Echo Dot 就可以和你互动,给你播音乐,使得你的体验能够进一步地提升。
3. 成功的业务往往是T型发展的
T型发展的意思是先找到一个机会,把一个小应用做到用户量巨大。然后,用一个开放生态的办法,去固化自己的优势,已经积累了足够大的用户群了,把这个用户群开放给大家。既能够使得自己优势得以确保,同时也能够把市场做大。
现在智能音箱已经到了这个临界点上,因为亚马逊的 Echo 的用户超过2000万了。所以它现在也打开了自己的应用市场。据最新报道,已经有超过2万个 Skill,就是2万个功能在上面可以提供了。而且它也和微软互通了功能。
综合这些特点,我们就会得到一个判断,家用音箱为主的美国的智能语音市场正在逐步地进入一个爆发期。
二、中国的智能音箱市场会迅速消亡
我们在本周话题的第一天,就介绍了中国的音箱市场也热起来了,甚至被叫作“百箱大战”。但是,至少现有的竞争者,我明确地说都并不太看好。
1. 中国和国外的区别就是有版权问题
不管音乐还是电视,还是听书,都是要有内容支持的。
亚马逊能做,能提供这些版权。因为亚马逊网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图书内容网站,上面也是有大量的影视内容的。
2. 国外的授权机制比较顺畅
国外新的电影、电视都会主动授权给各个渠道,同时,音乐版权上亚马逊也引入了 Pandora 和 Spotify(全球最大的正版流媒体音乐服务平台),所以也都不是问题了。
但是,这些在中国全是问题。中国的版权比较分散,音乐主要在阿里和腾讯手里;电影、电视就更分散了,需要单独洽谈;图书简直像一盘散沙,分散在各个出版社、出版公司、出版社、作者。
内容分散,你就很难做好服务。
比如说我试用过科大讯飞的电视盒子中的语音查询,技术方面其实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因为他们自己没有内容源,所以往往是我查到的一个内容,科大讯飞不能提供,那它就给我提供一个 APP,让我下载 APP,里面就有我想要查找的内容。结果,我只看了几部电影、电视剧,却下了一堆 APP 在我的智能电视里。
可见这个用户体验是很糟糕的。
其实,这也反映了做语音互动入口的一大难点。
人们会拿语音互动类比于真人互动服务。如果说语音互动做不好,它不如真人能够直接给你答案,那它的体验就会很差。而我们说,搜索就好很多,因为搜索下面其实有很多项结果,它并不是给你一个直接的答案,而是给你很多个选项,你只要其中之一是你想要的就好了。那语音互动不能给 N 个选项,必须要直接给到最好的结果。
所以总的来说,我认为中国现在的“百箱大战”,其实是对海外的简单跟风。
而这个跟风的潮流很快会暴露出问题,而且有可能像智能手环一样,虽然看起来不错,就是用低价走量能够卖出去很多,但是并没有使用,并没有活跃度,未来这个市场也会很迅速地消亡。
三、小米的机会与屏障
现在看起来,小米也在做音箱,可能是最领先的。原因有两个:
小米系在家电领域特别强大。
小米做硬件有自己的产业链优势,可以做出又优质又便宜的音箱来。
但是我们认为,依然有两个问题是小米需要面对的:
小米系的核心是手机,也就是说虽然它有很多家电,但是控制系统都装在手机上。所以,小米要做音箱,不能变成用手机去控制音箱,而需要把手机对家电的控制权平滑地转移到音箱上,使得音箱能够重新被建立成为这个家电的控制核心、控制中枢,这个是要考验小米的运营能力的。
更重要的一点是从 Nest(美国智能家居的代表)的教训看,其实这个家庭智能的核心还得是内容等应用的调用,而不是控制家居。这方面来讲,就是小米做智能音箱也得是听歌、听音乐、看电视节目的。所以它也会和其它的音箱一样碰到版权问题。
四、中国人工智能入口的三种可能性
1. 期待内容整合,版权的授权模式逐渐清晰
据说,音乐内容现在已经在开始整合了,阿里和腾讯有协议,要把所有的音乐内容整合起来,拿到海外上市。如果一旦上市的话,是不是授权模式也会清晰化,这样的话人人都只要做好智能音箱就可以了。当然,影视内容的囤积原来乐视最好,现在明显是力不从心了,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能够强力地把影视内容整合出来,而且能够把这些授权做好。
2. 企业自己来做能够控制内容的音箱
因为既然 IP、知识产权有问题,那么就只做我自己拥有知识产权的内容。其实坦白讲,我觉得如果我们“得到”出个音箱名字就叫“罗胖”还是蛮靠谱的,我很愿意在晚上睡觉之前跟这个音箱说:“罗胖,请你把你今天讲的内容给我再讲一遍,行不?”因为目标用户很明确,而且用户目标也很明确,就是听得到上的这些内容。但是,问题是会丧失扩展性,估计你会好意思说:“罗胖,请帮我讲一本书。”但是不好意思说:“罗胖,请帮我把走廊的灯关了吧。”
3. 另辟蹊径
另辟蹊径也分成几个可能性:
第一,找家居领域的其它的互动需求,比如说我们介绍过 MIT 的 Jibo,所谓的“伴随型的机器人”或是“社交机器人”。当然要小心,这个思路容易成为另一个伪需求,就是到底你需要机器人跟你互动什么,必须要定义清晰。我反倒认为,我们海银资本投资的 Hanson Robotics 公司出产的小爱因斯坦机器人,也是一个很有趣的、另辟蹊径的智能互动的机会,尤其能够让孩子从小都学会跟这个人工智能来智能互动。因为爱因斯坦定位是孩子的一个小老师,它是来替代学习机的。我们这之前也介绍过,物灵科技的 Luka,就是直接能够阅读绘本的小猫头鹰型的小机器人,它是替代点读机的,这些都是一个家居领域里面另辟蹊径的好例子。
第二,智能家居以外的机会其实也是非常值得探索的。比如公共场所的服务机器人。
但是,不管是家居领域以外,还是以内,我觉得最担心的就是这些都是窄众需求,就是用户群不广泛,或者是低频需求,不是你天天能用的。不要忘了,如果要变成人工智能入口的话,必须得变成大众型的高频需求。
所以,刚才说的这些例子,可能是在业务上成立的。但是,并不能变成颠覆性的人工智能入口,并不能变成下一个谷歌,或者下一个 Facebook。
其实我觉得人工智能入口的颠覆性的大机会还是存在的,尤其在中国很有可能还是在手机上。当然,更有可能是在智能手表上。深挖手机和智能手表,找到”为什么“以及”如何“和人语音互动的答案,你可能会发现背后的巨大机会。
比如说李志飞团队,开发了一个手机和智能手表上的 APP 叫出门问问。但是,我是觉得可能还不像入口,因为它的需求定义可能还需要有打磨的地方。但是,至少雏形我觉得是对了,未来还是有很大的想象空间的。
不过,虽然中国不能完全借鉴国外的人工智能入口的发展路径。但是,未来这才是科技最吸引人的地方,因为它总有不确定性,也就意味着总有新的机会。而从未来的角度看,我们都知道这个机会很有可能是巨大无比的,很有可能会出现下一个 BAT,甚至可能是中国出现超越国外互联网巨头的新公司的大机会。
今日知识小结
我们今天讲了三点:
1.9月份我们主要是讲智能产业,之前介绍了在国内外都是机会的商业机器人和智能可穿戴,以及在国外不是机会,但是在国内是机会的自动驾驶。那我本周讲的是在国外是巨大的机会,但是在国内有可能不是机会的人工智能入口。现在的“百箱大战”很可能尸横遍野,甚至没有赢家。但是,未来一定是语音互动的天下,就看谁能找到那个杀手应用了。
2.我们现在讲的创新叫作积木式创新,国外积木比较齐备,所以就有生态的优势。但是,国外也是大公司有优势,尤其是入口之争,因为很有可能决定未来的生死,大公司更是全力以赴。所以,现在国外的人工智能入口基本上还是以大公司作为主力的,亚马逊和谷歌是比较领先的。
3.国内因为版权问题肯定走不了国外的路,但是也许会催生出新玩法,也许会催生出新的大公司,真的是一不小心可能就是下一个 BAT。
今日思考题
1.中国智能音箱走美国的路看来不可行,大家帮出出主意,如何才是可行的思路呢?
2.还有什么领域有更大的机会呢?到底是在智能家居里面呢,还是在工作领域?汽车呢?教育呢?还是在其它什么领域呢?
3.也请大家一起来评估评估,得到是不是应该推出自己的智能音箱呢?你是不是介意每天晚上对着那个智能音箱说,请罗胖帮我播些节目呢?你是不是介意对着那个智能音箱说,请罗胖帮我把灯关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