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我和男朋友和两位朋友吃饭。
我们三女生在讨论情感问题,就问到他:
作为直男,女朋友的什么行为是你的痛点?
“女生不理我们,我们不会多想,就觉得你可能在忙着。甚至还会去忙自己的事,或者打把游戏。”
“吵架的时候,男生也会生气的,男生也需要被哄。”
“真正会让男生当场发飙的是看到女朋友和其他男性暧昧、搂搂抱抱。”
其中一个女生问:“和gay蜜也不行吗?”
“不行,只要是异性就不行。”
“合照呢?是只要男生就行,还是帅点的?”她问。
“普通合照的话,如果长相一般,没有太大关系。如果男生很帅,会构成潜在威胁的,不行。如果动作亲密,只要是男的,就都不行。”
果然是男女思维不一样。我锤了锤他,“哼,我知道了。难怪!”
“所以,告诉对方你的需求,这很重要。”
那天吃饭前,我原本和他是冷战的。
起因是我把别处的烦躁情绪转移到他身上了,而他没有感知到,没及时哄我,然后我生气了。
我知道,我就是作。
下午,我气哄哄地和朋友说这个事,并且策划当晚不回家了,要出去玩,还要找个男生合照发朋友圈气死他!
另一位女生也跟男朋友有点摩擦,我们就鸡贼地把这事给商讨好了……
后来,我还是忍不住给他回了条消息:那你原本和我约的爱情稿子8点前能给出不?
“嗯,可以”
“嗯是什么意思?”
“就是能写出来”
“那平时不是嗯嗯吗?怎么,翅膀硬了哦?”
“手冷,打字不利索。”
“噗”,他把我逗笑了。
那是原本他承诺周末给我的稿子。生气的我原本想着,要是这次没有看到稿子我就他分手。
谁让他让我不开心,而且,我很注重承诺。
但是,我还是把需求告诉他了。
而他呢,接收到需求了,也顺着这阶梯哄了我。
六点多,我约他出来吃饭。
再有了开头的那段对话。
我问他,那我昨晚生气你都不知道?
“我感受出来了,但我以为你是在自我苦恼……就没来打扰你……”
???
“那你也应该帮我安抚好情绪,哄我吧……”
我又问他,那之前我故意不回你,你没啥哦?他说是,他还打了把游戏……
那之前我在台湾跨年他惹我生气还没及时哄我时,我跑去看跨年演唱会发了很多小视频就没回你,你也不难过哦?
“那个时候是真的难受……”
我的两个朋友在一旁笑。
呵,看来男人和女人的脑回路就是不一样。
相恋六年,我竟然才知道折磨你的方式用错了。
我一直认为,吵架是爱情的必修课。
相爱的时候有多开心幸福,吵架、冷战的时候就有多气人。
“大张旗鼓的离开其实都是试探,真正的离开是悄无声息的。
从来扯着嗓门喊着要走的人,最后都是自己红着眼眶,捡起摔了一地的碎片。”
有的人很喜欢一吵架就说分手。
发泄情绪,威胁对方,就像在对他说:你看,你让我不开心了!快来哄我!不然你就要失去我了!快按我想的那么做!
又或者,真的有些失望在里面。
我们在一起这么久,却一次又一次在同样性质的问题上跌倒、撕扯、受伤。我们真的合适吗?
很多情侣不知道如何维护、加深一段亲密关系。
谈恋爱,本应该学习如何做自己、保持自己,同时在这段关系中与对方良好互动。
但更多人是在这段亲密关系中忘了“我是谁”,忘了“对方是谁”,两个人互相拉扯,互相折磨。
我有个朋友,前段时间分手了。
他说他们在一起一开始很甜蜜,可是两个人会有很多不能互相理解的地方。他不能一直包容她敏感的小情绪,她也没法理解他的忙碌。
两个人有一个人忙起来另一个稍微不忙时,就容易出现“你不回我消息你就是不爱我”,“你不遵守承诺你就是渣男”这类问题。
我很理解他说的问题。
以前,我也很会因为日常琐事和男朋友吵架。
没和我说晚安,生气。
说好要视频的,去忙了,生气。
好吃的零食被他全部吃完了,生气。
我不开心了他还没来哄我,更生气。
每一个生气的理由都是——
你有没有在乎我的感受?
你有没有想着我?
你到底爱不爱我?
但我们每次能很快和好。
首先,我们吵架多是冷战,很少恶语相对。
互相说过的狠话应该就是“你到底在不在意我”、“对,我就是很坏”这样幼稚的话了。
然后不回消息,或者狠狠摁掉电话。
无论吵得如何,我们都不会摔东西,直接板着脸就好了…
其次,我们会互相给台阶下。
比如,我会假装发错了消息发给他一个表情包。
比如,他会假装衣服穿不进了让我帮忙扯一扯。
然后,彼此顺着台阶下,赶紧好好哄哄!
最后,我们很注重沟通。
沟通就是把我们的矛盾、争吵、挣扎“语言化”。
一般来说,吵架了,男女的思维是不一样的。
男生是:理性、分析及逻辑。
女生是:理解、安慰及陪伴。
我们都期望彼此是可得到的,对自己的需求是敏感的,对自己的行为是支持的。所以,只有通过沟通才能实现“伴侣期待”。
以前异地,冷战后,我都会找个时间和他深度沟通。通常我会把时间选在第二天两人不用上课或上班的夜晚,10点或11点后。
话题一般由我引入,两个人必须把问题说清楚,问清楚。所以,我们很多长消息,经常聊到一两点,再打电话哄一哄说晚安,事情就过去了。
还有时候,在一方睡着后,另一方会用手机便签或短信或微信写很长的“道歉反思信”。
先引出问题,再反思自己错误,再说“不过哦,你也有不对的地方……”,然后说些甜甜的话“我怎么能这样惹宝宝不开心呢”,再告晚安。
第二天起来,收到道歉信的一方也会写封简单的回信。
在一起时,我们会在和好后找个契机“复盘”吵架的事。比如,上午冷战,傍晚和好了一起吃晚饭,那我饭后一定会拉着他散步聊一聊,或者晚上泡脚的时候他会主动找我说一说。
这些,已经是我们不成文的约定了。
不会累,反而觉得舒坦。
很多朋友问我,对方不愿意沟通怎么办?
我觉得,沟通是有方法的。不是对方不愿意,是你们没有找好一个合适的机会沟通。
我们在冷战时,也是不想沟通的。尤其是我,臭脸一拉,他根本就不敢再和我说话。
但事情过后,在某个开心时刻,再互相哄一哄,提起原来的事,“我想和你说说我的想法”,这样沟通就会顺利得多。
恋爱像是一个养成游戏。
它需要你们共同经营,互相培养。
去年,在台湾,我上了一节课,爱情心理学。
老师对全班说了这么一段话:
爱情心理学,不是要分析对方,而是先认识自己,好好做自己。
如果你都不百分百懂自己?为什么要要求对方必须懂你呢?如果你都不能和自己好好相处,为什么要苛责对方不能和你很好恋爱呢?
你要什么,你就告诉TA,告诉对方需求,似乎没有那么浪漫,会少很多惊喜,但起码可以避免我们自己受伤。因为你真的不懂男生会怎么想。
是啊,我都不懂自己,为什么他就能百分百懂我呢?
然后,我尝试提前告诉他我的需求。
从台湾回北京,几个月没见了,他来接机,我期待他会买花,但又怕他这个直男不知道要买花。
于是,我直接告诉他:我好希望一出机场就可以看到你捧着花在等我哦。
后来,他买了花,也给了我很大的欣喜和感动。
从老家回北京,在车站,我们没看见我特别爱吃的周黑鸭。我跟他说:路上太累了,我现在真的超级想吃周黑鸭。
然后,他陪我多坐了一站地铁,折腾到别处买来周黑鸭。
你看,我提出需求,并没有让惊喜减少,反而增加了小确幸。
同时,避免了很多不快乐的事情发生。
比如,这么久没见了,你不捧着花就是不爱我。
比如,你明知道我特别爱吃,还不想办法帮我去买。
没错,就是会这么作……
但是,男生不能理解的。
甚至,他们会觉得莫名其妙。我来接机你不应该开心吗?我们一路上笑嘻嘻的你为啥突然板着脸?
因为学会提需求,我们不再有那么多的争吵。
谈恋爱,千万别信一些营销文写的:
男朋友不给你买买买就是不爱你。
男朋友不接你电话就是在搞别人。
男朋友不给你看手机就是他心虚。
女朋友够爱你就一定可以理解你。
女朋友的一切作死都是因为爱你。
“爱TA就会记住TA的一切喜好”
……
这些只会把你们引入到爱情误区。
爱情是没有规则的。
照搬照套,最终只会惹来一身伤。
每对情侣都有自己的相处方式。
英国发展心理学家John Bowlby有个依附/依恋关系理论,Attachment Theory。
其实,人的最原初的关系是婴儿与母亲的关系。一般来说,在我们小时候,妈妈是我们的安全基地。
他的学生Mary Ainsworth提出了陌生人情境法,用来研究婴儿在陌生的环境中与母亲分离后的行为和情绪表现。
实验过程是母亲带婴儿进入一个陌生房间,实验者作为陌生人出现,但不干涉母子的活动,然后母亲独自离开,由婴儿单独与实验者相处,由实验者观察婴儿的表现,然后母亲返回。
由此得出如下三种依附关系:
安全依附:孩子可以和母亲好好相处,发现母亲离开可能会哭泣,但在母亲回来安抚后,很快就会好。
焦虑依附:孩子不怎么跟母亲沟通,发现母亲离开了会大哭,母亲回来很难哄好,会捶打她。
逃避依附:母亲离开不会哭,母亲回来了也不会显得开心,会拒绝她的道歉。
对应的,由于亲子依恋关系对个人的发展影响很深远,所以,人往后的所有亲密关系都像原初关系一样,可以分为这几种。
在爱情里来说,安全依附的人是觉得自己是可爱(可爱的和可以被爱的)的自我,这样的人会回应他人。
焦虑依附的人,对分离有恐慌的反应,他会产生不可爱的自我,对别人也是“不可预期的他人”。
“我这么糟,他怎么会爱我呢?”
“你爱不爱我,你爱我什么?真的爱吗?”
逃避依附的人则会在爱情里假装不在乎,他们通常视自己为“不值得照顾的自我”和“不会照顾他人的人”。一般来说,这样的孩子会长成独立自主、成功的人。
“我不用人照顾,我可以把自己照顾好。”
“我不太能理解你,所以做不到你要的体贴。”
再后来,心理学家也提出了混乱型依附关系。(但用的比较少)
通常来说,我们是在前三种关系对应的。
而且,焦虑依附和逃避依附的人很会互相吸引。
因为焦虑依附的人很想要全部,他的情绪感受全部来自于外在,他也想控制自己,理性一点,但做不到。而逃避型依附的人对很多东西很抗拒,他也想要热情一点,过得快乐一点,也做不到。
所以,他们“异性相吸”。
相处之后,两人的状态又可能会随之改变。
我以前谈恋爱容易敏感,很喜欢拿着手机问他在吗在哪在干嘛,那时的我是焦虑型依附。
而现在的我,有安全感,独立,坚信自己是可爱和被爱的,这时的我,是安全依附。
对应的,我的男朋友,以前是偏逃避型,现在是安全型。
所以,爱情是相互的。
也许,当你搞清楚你们是什么依附时,会更好沟通和处理你们的感情。
这个内核,在于你们是否保持着“自我”。
你们是否对自己的状态和需求有清楚的认知?
希望在爱情里,我们都可以做一个可爱的自己。
“我希望你可以接受六岁的我。”
“我也希望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