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4月1号,张国荣便会成为大众焦点。16年来,总是如此。
我们喜欢张国荣,也怀念那个时期形形色色的香港文化。
喜欢媒体面前不遮遮掩掩、直言爱恨的Leslie,喜欢那个在巅峰时期谭张争霸后选择退出歌坛的哥哥。
怀念上世纪环肥燕瘦的香港女星,笑点、人情味十足的港片港剧以及繁荣的黄金乐坛,就连路边的鱼蛋店、简陋的影楼、色彩鲜明的霓虹灯广告牌,都显得那么可爱。
但论起对旧香港的“怀念”,早在1985年,李碧华所写的《胭脂扣》,便刮起了不小的怀旧风潮。
小说《胭脂扣》,以1982年的香港为背景。在当时,地铁刚刚建成,电车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一天傍晚,广告处副主任袁永定在报馆接待了一个身穿旗袍的女客户如花。
如花想要在报纸上刊登一则寻人启事,写上:“十二少:老地方等你。如花”字样,但最终以如花身上并没有钱财支付广告费而告一段落。
电车上,袁永定和如花再次相遇。两人谈论起填海区那边因建商场而被拆的太平戏院,聊着戏院中上映过的老剧,这让袁永定发现,原来如花是离世五十年的亡魂,原本活在五十年前的老香港。
生活在上世纪30年代的如花,自然是没见过电车,也不了解香港这50年的变化。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是香港工业化的起步时期,蓬勃的经济发展,浓厚的商业氛围,让这个鱼龙混杂的小渔港一时间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在吸引了全球目光后,香港还赢得了“东方之珠”的美称。
但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不少古建筑被拆,也让不少人更加怀念以前慢节奏的生活。
如花第一次搭上电车,一只脚还没踏上,人没站稳,车就开了。快节奏的生活,使得电车也没能照顾妇孺。
如花谈起过去的香港,说道:“当年十二少的居停已经拆了,变成一间快餐店,有很多人站在那里,十分匆忙地吃一些橙色酱汁和物件拌着白饭。”
“士丹利街三十八号,是一间摄影铺子;皇后大道中三八七号,没有七楼。皇后大道西的三八七号A,是一座公厕呢。还有轩尼诗道三十八号,卖衣服的。根本没七十七楼那么高,还有……”
《圆桌派》里,有一期主题为怀旧,马爷说自己喜欢以前单纯的社会,连打架都很简单,打完了还能好。以及被各大媒体推崇的“精致慢节奏生活”,也能反应大家对旧时光的怀念,想脱离当下忙碌生活,回到日色很慢,车,马,邮件都慢的世界。
可当李碧华通过如花之口,给我们复活了点滴香港记忆时,往昔的场景在会考历史不及格的袁永定看来,就像电影情节般陌生,仿佛未曾存在。
我们大多数人也和袁永定一样,只是简简单单的怀念过去,并没有对历史有个清楚认识。但或许,真正的怀念,是我们花时间精力去了解后,再通过历史来检讨现在,凝望未来。
在与如花的几经往来,袁永定得知,如花原来是塘西颠倒众生的红牌妓女。
如花生活非常自在,和姑娘们一起穿旗袍、走路、坐手拉车、认命。理想无法实现, 只得寄情于恋爱。
在一晚上,她遇上让其一往情深的公子十二少,两人一拍即合。十二少不仅筹集不少钱财,给如花买下了大铜床,还赠予她一副对联——“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
袁永定也通过如花的描述,开始通过塘西的娼妓史,来了解过去二三十年代的老香港。
当时一战刚过,中西刚开始交流,香港开始繁华,大家沉浸在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每个人都在慵懒乐观、慢节奏地生活着。在美国同时期,也盛行像香港这样的享乐主义,即被称为挥金如土、艺术的爵士时代。
袁永定在对历史的点滴补集,并揭开了不少如花的生世之谜后,他帮如花找到了老迈的十二少。
原来,1932年,由于十二少与如花两人的身份、家庭悬殊,让两人决定共赴黄泉。
最终十二少虽然吃了过量安眠药,但却得到他人的倾囊相救,捡回一条命,落魄的苟活。而如花则选择在阴间一直等待十二少,等了50年后,决定申请用七年寿命换取七天的寻夫之路。
袁永定通过对老香港的追忆,以及如花往事的了解让他开始思考自己和女友的关系。
与如花一心一意的爱情相比,袁永定与女友凌楚娟的吵吵闹闹的爱情多少显得苍白。但如花与十二少又有着各自的小伎俩,使得两人分道扬镳,败给现实。这也让袁永定放弃了对和谐美好爱情的向往,开始珍惜现在,回归到日常琐碎小事,走向了更远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