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午午饭去了地下美食城的老地方,叫了一碗卤味牛肉面,还是老口味微辣,入境随俗,点完面营业员会自动略带一点疑问语气补充道,微辣?我“嗯”了一下结束对话。在这座城市,微辣只是口味基础必备款。
饭后微汗,起身转个弯就到了西西弗书店,今天不打算闲逛,就想拿起一本书,哪怕能静心看进去10分钟也好。转了两圈,还是停留在了文学的地界,先是拿起了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翻开一看,全是杂文,还有深度,完全看不进去。转而又拿起了莫言的《晚熟的人》,这个相对亲切一点,感觉应该可以看进去。
觉得亲切是因为《晚熟的人》这本书在抖音里刷到过很多次,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并且他们是被劣人催熟的。他们不断寻找同类。最后却变成了最孤独的那一个。
看到这句话,对这本书的第一印象应该是贴近生活的,所以觉得亲切。
今天翻开书来看,原来这本书是写了十二个故事,晚熟的人是其中一个故事,一直以为晚熟的人是长篇小说的书名呢,也以为晚熟的人是虚构的小说。但看下来有点像鲁迅写闰土一样,有点像回忆录,但基调是轻松愉悦的。
从13:40开始看,大约看到第三小节的时候,发现专注力不集中了,一看时间14:02分,竟然不知不觉也看了20分钟。看不进去就不看了,逼自己看也看不进去,眼睛是一目十行一页翻着一页,但故事情节压根就不会入脑。所以,看书这件事,不想看的时候不要逼自己看,想看的时候再看吧。
《晚熟的人》这个小故事发生在作者莫言的故乡,蛟河北岸的红高粱旅游基地。故事的主人公是莫言的邻居兼发小蒋二,还有单雄飞和常林。
故事共六个小节,分别介绍了发财的蒋二,借助70年代看电影的背景讲述了常林,再接着是单雄飞跟蒋二的爷爷学拳,最后又回归到现实,单的后代以及弟子擂台比拳。
刚开始看前面的时候不太能看懂,二、三小节都在讲70年代,大家是如何蹭青年知青的电影看的,常林是如何胆大,如何亮眼的。知道看到后面才慢慢明白,常林是个参照和对比,对比蒋二。大概也是由此来表达什么是晚熟的人。
开篇介绍蒋二的名字,很有意思,从蒋天下变成蒋二。到了文章结尾,蒋二又从蒋二变成了蒋天下。他名字的变更就像他的人生史一样。
说实话,这个故事我没有看懂,虽说故事的名字很明显了,是晚熟的人,但我还是没能从字里行间里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深意。
到底怎么的人能真正算是晚熟的人,那什么又是早熟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尝试在网上看看别人的读后感是怎样的,看是否能帮到我理解,于是我找到了下面这些答案:
天下生命 , 一切有时 。 生有时 , 死有时;成长有时 , 成熟也有时 。按照一般规律 , 庄稼和果实成熟在秋季 , 人的生命成熟在成年时代 。 然而 , 也有一些生命 , 属于例外 。 他们并不遵从成熟的一般规律 。 譬如樱桃 , 成熟于春天;譬如冬枣 , 成熟于冬日 。 譬如包拯 , 少年时代就已经能够断案;譬如姜子牙 , 到了八十岁方才拜相 。 这些特殊的生命 , 人们命名为早熟和晚熟 。
真正的成熟意味着什么呢?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和特征:
一是要明势 , 对面临的形势有清醒地判断和准确地把握;
二是要持重 , 始终坚持内敛低调原则;
三是要守法 , 一切行为必须合乎法律法纪的要求;
四是要有成 , 就是说 , 必须有自己的成就或成果 。
从负面清单来看 , 一个成熟的人 , 必须做到不自大、不盲目、不苟利、不违法 。
而蒋二的所作所为 , 不仅不符合成熟的内容和特征 , 反而恰恰具备成熟的几乎所有负面清单 。
(以上文字摘自网络,来源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