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今天,弟弟手里拿着一堆纸折的糖,一个也不愿分给姐姐,姐姐很不开心,甚至动手,奶奶急于拉架,说:“等我中午吃完饭,给你折比弟弟还多,还好的糖果。”
过了一会,弟弟拿着一堆糖,来到我旁边,姐姐也过来了,我问姐姐:“你想要糖吗?”
姐姐说:“奶奶下午给我做。”
我问:“那你现在想玩吗?”
姐姐说:“弟弟不给我。”
我说:“那你能不能想什么办法让弟弟给你?”
女儿悄悄声的在我耳边说她想到的办法
可是,没有想到弟弟突然说:“跑就能拿到糖。”
姐姐听到之后立刻问弟弟:“跑一圈还是两圈?”
弟弟说:“一圈,拿着棍子跑。”
姐姐再问:“能得到多少?”
弟弟说:“都能得到。”
我被弟弟的单纯逗乐了,果然是不按牌理出牌。
姐姐很快拿着棍子跑了一圈。
弟弟站在床上说:“你得到了。”
然后姐姐说:“现在你来跑。”
弟弟拿着棍子跑完之后,姐姐给了他两颗糖,之后两个人就一直互相跑,互相发糖,似乎大家都忘记了,这堆糖到底应该属于谁?谁之前罢着这些糖不放手,甚至打架哭闹?
文字的使用不仅仅是“写”,听说读写都算,而沟通就是用“说”的方式来应用文字,然而怎样说对方才会听呢?
传递感知。
当奶奶说:“我给你重新做,姐姐不该打弟弟,弟弟是你的好弟弟。”这样的语言有传递出任何感知吗?
换个方式,当我问姐姐:“你想玩那些糖吗?”
可能触发女儿这样的感知:看着弟弟玩糖,女儿自己没有,心里有些难受,只好用奶奶下午会给自己做更好的糖,来倔强地自我安慰。
而我接着再问:“那你想要现在就玩吗?”
这时女儿回复的那句,但是弟弟不给我,相当于,让女儿重新思考了,在刚才与弟弟发生争执那刻,被奶奶的话语轻易安慰时,自己似乎忽略了一些细节:即使下午给折更好的,可是自己现在依然玩不了。
我又继续问:“那你想想,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弟弟给你玩呢?”
这个时候,女儿就会认真思考,她可以用些什么办法,让弟弟愿意跟自己一起玩,所以她趴在我耳朵上说她想到的办法。
当然,弟弟的那句跑就给糖是我意料之外的,如果没有他这句主动奇葩跳脱的回复,我可能需要继续引导女儿去思考一些解决办法,并一一实践。
然而,假设我没有这样提问,而是直接说:“你就不能自己想想办法解决,又哭又闹有啥用。”
同样是使用文字表达,这样的语言相当于没有传递出任何感知,女儿也根本不可能按照我说的去做。
使用语言的本质就只有四个字:传递感知,当然前提是你自己首先能够感知到,理论上我们不可能传递自己无法感知到的东西。
至于为什么这么说就需要更长的篇幅,从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四种词性来分析推论了,这些我曾在笑来老师写作课上学习过,只是在迁移到沟通这个情境时,老师讲的不多,而我用的也不多,现在重修课程时,也想让自己好好用起来。
总之,练习写作也好、沟通也罢,传递的前提必然是自己先能感受到,就比如奶奶的那些语言,并不是说她不想像我那样提问,因为她的内心没有在孩子们发生冲突争执时,感受到孩子内心的情感、内心的需求,她感受到的是孩子哭闹带给她的烦躁,那她的语言传递出的自然是这样的情绪。
所以,我们需要想方设法修炼自己的感知能力,因为,诚实地说,你永远无法传递你感知不到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