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日潜心苦修,乱刀已舞成风,蹄下骸成山,血成渊。战场君已狂笑,催骏直诛贼寇,义军收失地,冀国兴。
意气风发南归,立卸刀枪甲胃,无尽叹息自讽,袭白衫,研苦墨,铺苍宣,灌白毫。从此泪别庸朝,马嘶已于关外,战袍血痕仍在,沙场将,已拂去,文词士,正奋书。
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恨已与贼寇两无干。饮苦水,忘平安,立高楼,握笔杆,倾心沥血引得人生转。
一身力,一腔志,已无用,唯有江水悠悠,后人品鉴。金瓯缺,山河碎,心不安,苟且偷安偏隅,遗臭万年。
苦武一生,倾尽心殇,九泉之下,安而无憾。
这是幼安的一生,一个苦武的一生,一个悲催的失意武将的一生。
辛弃疾的一生,概可分为两个阶段:武将生涯的人生得意,纵马持鞭,在战场上挥洒热血。但当他率军南归,满面春风之时,他被剥去了战袍,在小酒楼中抱着酒,暗暗哭泣。
但是一个热血志士,必有一万零一条报国的道路,稼轩在挣扎之后,选择了用墨与宣来震撼,唤醒一个个沉睡在偏安世风的人们。
他的笔是用刀剑与血泪铸成的,梁衡在书里说过:“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之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二首如此有金戈之声的力作。”我绝对认同,杜甫,王昌龄——这一个个旁观者的身份,再与辛公作对比,也就不值一提了,这是一个沙场老将在对后辈的提携与告诫,而不是泛泛而谈。
那个在《破阵子》里的骁勇善战的将军固然让人印象深刻,但你们有没有忽略其在军队中与将士痛饮之后,对着明月,泪如雨下的凄凉悲怆?
辛弃疾看似洒脱却是最想不开的那一个,他一直都在南宋的水深火热之中奔走,为之卸刀,持笔。辛弃疾做了许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并付出了一生。
他不是任劳任怨,只是憋在心里罢了。《永遇乐》之中的“艰辛”,“酸辛”,“悲辛”,他的愁已是五内俱焚,世上许多甜美之事,顺达之事,却总与他无关。他要么被闲置,要么走马观花式的被调动。
他就是一块砖,到处垫桌角,40年的官场,20年的闲置,他一定有过不甘,悲愤,但这一切,都被一种叫做“信念”的东西所焚烬,化为乌有。
他早已将自己视为龙椅下的一块砖,苦苦守护。用刀剑刺穿金人的胸膛,用笔墨震撼着人民的心灵,一名苦武赫然扛起了南宋的半边天!
稼轩是幸运的,有半壁江山供他五内俱焚,而新时代的我们,更为幸运,因为我们可以打破“文章憎命达”的名言。只要能把国家、人民放在心头,不管世事变幻,定能实现我们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