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电子书架?
比如我买了得到电子书会员,书库里的书几乎都是会员免费读,碰到喜欢的或想要阅读的书籍,只需点一下按钮,添加到自己书架中,方便下次可以更快找到。
电子书架和家里实体书架不一样。
比如,电子书架可以无限扩充,没有经济成本,而实体书架则相反
比如,电子书架因为低成本,所以很容塞得满满当当,而实体书在购买和收藏方面,人们会做很多取舍
电子书架的困扰
相比管理实体书架,管理电子书架就有点困难。
因为实体书都是精挑细选过的,而电子书很多只是一面之缘就被添加进来。
随着书籍的增多,加上电子书架功能过于简单,所以在书架里搜一本书和在电子书库里搜一本书,几乎差不多费力!
得到电子书架和阅读的坏习惯
得到电子书架的管理功能只有一个筛选,筛选条件只是简单的未学习、学习中、已学习和全部。
当我们的阅读量上去后,对于之前的书籍,只能选择读完或者移出书架!
而且,得到电子书不支持手动标注是否读完,可怜的是,得到也不能加这个功能,因为得到的学分体系,其中的一个评价因素就是需要用到这个数据,就是用户已学完的电子书数量。
一本书一定要从头至尾读完,这是个坏习惯。
如果得到能够加入类似flomo的标签体系,这个情况会大为好转。
但,从另一个角度去想,电子书架功能过于简单也意味着,书架收藏书的功能正在减弱,方便下次阅读的功能性随着书架上电子书的数量上升而减弱。而且,现在检索书籍非常简单轻松,更没有必要收藏,想要看哪本书就直接搜,不比到书架上找慢。
也因此,我们对关键词的记忆十分关键,没有关键词,就很难或很快找到自己想要的书籍。
可是,这不合理!记忆即费力,又不靠谱,有多少次我们凭着我们深以为然的关键词,却怎么搜不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于是,这就引出了第二大脑的概念。
我的第二个脑袋
用系统的笔记代替大脑执行大部分的记忆工作。然后在笔记的各个领域下建立对应的书单,书单里不仅包括书名、作者、年份和出版社等关键信息,还需要附加上电子书的链接。
如此,我们就可以在解决问题时,先找到对应领域,然后找到该领域下的系列书单,从书单中的链接进入到对应的电子书阅读页面。
有人会问,为什么不看一本书,写个读书笔记,就可以忘掉了。或者写成文章发布,还能立刻实现变现。
一般有这种想法的人,阅读量几乎少得可怜。为了增长知识而去阅读,几乎十几本,几十本书一起看,而其中很多书不深入进入,根本不会发现它根本没用,所以真正增长我们知识的书很少,所以一本书一篇笔记,没必要,更是浪费时间。
阅读变现,很多人只把注意力放在钱上。
想要变现,则必须要站在高处,必须在同一领域下,用这个领域几百本已有的阅读量,去评价你眼前的一本或几本书籍,这才是变现的核心价值。
这和第二个脑袋有什么关系?
第二个脑袋就是为了辅助我们,在某一个领域下,帮我们积累几百本的有效阅读量!
第二个脑袋就是为了帮我们管理我们的电子书,弥补电子书架在功能上的不足,而且我们还可以在笔记里写评论。
有时候,我会在笔记里大骂作者,已阅 ,狗屁不通!
一本书,一两句评语,似乎再发泄,或者在标记,这本书不错,下次可以再回头品品。
可是,哪有那么好的事,哪能一两句评语就能平复心中突然暴起的兽性?一不留神,几千字已去,回头时,已是黄昏,脑袋麻麻的 ,疲惫,却很幸福。
一本书,一两句评语,这就是浇水心态,只管浇水,不看树高,蓦然回首,已是参天巨树。
愿天下读书人,长出一片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