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乐斋杂说】“夸父山”名称之由来及其种种当地之传说以及“夸父追日”神话传说之原始资料
夸父山,全国许多地方都有,但各地都有各地的不同传闻和山名的来历,而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坐落在今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境之东与桃源县交界处沅水岸边的三座大山。这三座大山面江而立,形如鼎架,当地传说,上古时夸父追日至此饥饿,架三块石头支锅煮饭,后来这三块石头变成了这三座大山,因名“夸父山”。
夸父山,现地处沅陵县五强溪镇,当地政府并把夸父山所在的村命名为“夸父村”。三座大山远远望去,正如古时架鼎的三块大石头,各数千丈,直冲云霄。其中最大最显眼的一座山称“大撑锅崖”。
大撑锅崖,环绕其有三座小崖石称“小撑锅崖”,即匾担崖、锅儿盖、竹架崖。当地传云:夸父从东海开始追日,出发时挑了一担炊具,一直追着太阳跑。当他刚进入沅陵时,见已离太阳不远了,此时天快黑了,由于追赶了一天太阳,夸父又饿又渴疲乏极了,便甩下担子想煮点饭吃休息一会儿,由于用力过猛担子一甩扁担被甩成了两节,立即变成了崖石,形如扁担一模一样,此崖就叫“扁担崖”。他把“竹架崖”、“扁担崖”摆放好后架起锅煮饭。夸父吃完饭后,一看日头已落下山,他追不上了,功败垂成,一气之下一脚将铁锅踢翻,铁锅罩地变成大石,称“锅儿崖”。夸父因追日失败,气死在河滩上,此滩形状神似人的背影,后来有周姓人居住在此,称“周家背”。夸父追日出发时手里拿着一根桃木棍,一来用作驱邪,二来当拐杖柱路用。他死后手里的这根桃木棍掉入河中被河水冲走,一直流到今桃源县境的一个水溪的河洲上,第二年春这根桃木棍在河洲上发了芽长成了树,再后来发展成一大片桃树林,就成了现在的桃花源,后来命名这个地方为桃源县。
小撑锅崖,在夸父山中间,因它比“大撑锅山”稍小故称。小撑锅山也由三块石头组成,这三块石头高不过百余丈,即大治崖、二治崖、三治崖。相传秦始皇派大治、二治、三治三名大将赶石填海来到此地,他们再也没回去了,就在这里化成了石头。唐代八仙之一张果佬到沅陵久居龙兴寺,曾多次放木排下至洞庭,路经夸父山,有次到这儿正值太阳西下之时,他选定在这里煮饭吃,他想利用夸父三山来撑锅,无奈所带锅不够大,三山无法利用,于是就搬来了大治、二治、三治崖用来撑锅,便形成了这三座小山鼎足而立,今山下有一小溪溪水至今混浊不清,原因是张煮饭时所泼出的米汤水变成的溪流,故名“米汤溪”。
其实当地的这些传说,都是从最古老的“夸父追日”之神话原始资料中脱胎换骨而来的,只不过在原始极简单的记载中加了一些成份而已。
“夸父追日”这个神话传说的最早资料记载当推约成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同时期的《列子》一书中亦载及,现将二书中之记载录于此:
《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入日,指已进入日的光环里。渭,指渭水,黄河北岸一大支流。大泽,古泽名,在雁门山北,纵横千里。
又《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后土,相传为上古古帝炎帝的七世孙。禺谷,即虞渊,神话传说中西方日落之地。
《列子·汤问》:“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同禺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夸父死后,其拐杖变成邓林。邓林,就是桃林。
《山海经·中次六经》:“夸父之山,北有桃林。”清·毕沅《山海经新校正》:“‘邓林’即‘桃林’也。‘邓’‘桃’音相近,……盖即《山海经》所云‘夸父之山北有桃林’矣。其地在楚之北境也。”
楚,指春秋丶战国时南方的楚国。
1994年第2期《湖南档案/小马弟〈桃花赞〉》:“桃花不仅美丽,而且神奇,那个‘夸父逐日’的神话故事就说‘弥广数千里’的大桃林就是那位和太阳赛跑的巨人英雄用的手杖化成的。”
由于夸父死后其手杖变成了邓林,而邓林就是桃林,毕沅考证说在楚(楚国)北境。今湖南省全境在古时的楚国范围内,而桃源、夸父山又正在楚国之北境,因此当地传说夸父拐杖名桃木棍、棍又变成桃源,明显是从这儿脱胎而来的。
“夸父山”由来的传说不仅在当地有民传,而在古书上,也是有记载的。最早记载的是唐代张鷟。
张鷟是唐初玄宗时人,他在他所著的《朝野佥载》卷五中说道:
“辰州东三山,鼎足直上,各数千丈。古老传云:邓夸父(按:夸父,此言邓姓,盖张氏据“邓林”之“邓”加以姓耳)与日竟走,至此煮饭,此三山者,夸父支鼎之石也”。
张氏的这个记载,后来被宋代太平兴国年间李昉编的《太平广记》卷三九七征引,明代冯梦龙的《古今谭概》卷三三《荒唐部》也有记载,文字同。
辰州,古时沅陵之称谓。
另外,当代沅陵人刘建安、石煌远《闲话沅陵/〈沅陵的名山·夸父山〉》一文记载得更详细更生动有趣,云:“(夸父山)在县东180里与常德桃源接邻的地方,俗名撑架山,又称铛架山。山高不过百来米,但三个石峰拔地而起,俨若古时架鼎的三块大石头。虽然此山不大,但《山海经》、《水经注》里都有记载。传说夸父追日,至此炊饭,架鼎的三块石头日后成山。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夸父从东海开始追日,他为了能有充足的体能,出发时带了三样东西,一是一口煮饭的大锅,二是撑锅的撑架,三是从方壶山上借来的一把巨大的水壶。饿了,他就架锅煮饭,渴了他就举壶痛饮。这样他一直追赶着太阳跑,终于他追到沅陵时,隔太阳已经不远了,这时天也快黑了,因为背着太阳跑的是一只三足金乌。金乌也跑累了,准备歇息。沅陵酉水边的乌宿,就是金乌选准休息的地方。夸父只要再坚持一口气就可以把金乌捉住了。无奈他实在又饿又渴疲乏极了,就在河岸上架锅煮饭用水壶汲江水而喝,把沅水喝去了一大半,留下了水浅浪急的十八滩。他只顾埋头喝水,不想饭开了,米汤溢了出来,流利撑架底下,变成了米汤溪。这米汤溪到现在还没有澄清,浑浊浊的,在撑架脚边流淌。夸父吃了饭,起来准备继续前行时,才发现太阳已经落山,金乌在山后休息了,一天的辛苦垂败于功成,夸父后悔莫及,气恼地一脚踹飞了饭锅,扔掉了水壶,一头栽倒在地霎时间便气绝身亡。夸父死后,他的骸骨化成沅陵的千万座岩山,他的经脉变成了九百九十条溪河,他煮饭的撑锅架经千万年日月风雨的铸炼牢不可撼,永远地留在沅陵任谁也搬它不去。”
从这儿可以看到,“乌宿” 一地名是日中金乌暂宿休息的地方,故名。乌宿原为沅陵县一区政府,撤区并乡后改名二酉乡,因其地有闻名天下的秦人二酉藏书洞因得名。
上文言及的“金乌”,指日中的三足乌鸦。神话传说日中有长着三只脚的乌鸦,这个传说也是一个有关日的古代神话传说。
汉·刘安《淮南子·精神训》:“日中有踆乌。”汉·高诱注:“踆,犹跗也,谓三足乌。”汉·王充《论衡·说日》:“日中有三足乌。”
至于夸父的遗迹,全国各地其它地方也有出现,为广异闻,不妨抄录于此:
①《山海经·〈中山经·中次六经〉》:“又西九十里曰夸父之山,其木多椶枏,多竹简。……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是广员三百里,其中多马,湖水出焉,而北注于河(黄河),其中多烟玉。”晋·郭璞注:“桃林,今宏农湖县□乡南谷中是也。”唐·张守节《史记正义·赵世家》:“桃林在今陕州桃林县,西至潼关,皆为桃林塞地。”清·郝懿行注:“山,一名秦山,与太华相连,在今河南灵宝县东南。”
北朝·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注》:“河水出桃林塞之夸父山,广三百仞。”康按:此夸父山在今河南省灵宝县东南。又湖县、桃林县,即今河南省灵宝县。康又按:因夸父追日渴死于此,故名其山也,此与辰州东三山不同。辰州东三山乃夸父支鼎之石因以为名耳,此二者之大别。
②《太平御览》卷四七引《郡国志》:“台州覆釜山,……有巨迹,云是夸父所践。”台州,今台湾。
③《太平御览》卷三八八引《荆州记》:“零陵县石上有夸父迹。”零陵,即今湖南零陵县。
④《太平御览》卷五六引《安定图经》曰:“振履堆者,古老云夸父逐日振履于此,故名之。”振履,指修整鞋子。安定,古郡名,在今甘肃省中部。
⑤战国·秦·吕不韦《吕氏春秋·求人》:“衡山之上,犬戎之国,夸父之野。”此又出“夸父之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