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如晴天,似雨天》有一个桥段,Queen B和12岁的小男主坐在画展的椅子上盯着一幅画,聊了很久。画是彼此了解的媒介,品位和鉴赏是价值观相似的评判。没接触过美术的人,通常都会过早断言自己没有艺术细胞。就像年少时我们看电影、电视喜欢看自己喜欢的某个明星主演的,有一天突然会在意起是谁导演的,编辑是谁,甚至是摄像、剪辑等等各方面都变得重要起来。我就是这样不知道从哪一天起,忽然面对画作时不再犯困,反而流连忘返。
如何判断一幅画的好坏,逼真到还原实物吗,那又如何说明毕加索的抽象派呢。韩国电影《季春奶奶》中的美术老师说:“绘画的时候要观察的不是物体,是光。什么时候你能感受到光源的力量,你的画就有了生命力。”作者李沼泳在《疗愈美术馆》中提到,学生经常问她什么画才是名画,她最终得到的思悟是“名画应该可以对人产生治愈作用。”《季......》的尾声,慧智在比赛作品上留下一张纸条:“老师,谢谢你带给我光。”也许,光最大的力量就在于治愈吧。
置身于画中,感受色彩的魅力,想象画家在创作时经历了什么。这本书是作者平时在欣赏名画时,内心的情愫,一点点记录下来后集结而成。我们能感受到她的生活轨迹有许许多多源自于对画的感悟和对画家的深入了解。其实书上很多画家是我从未听说过的,只好将他们记录下来,得空时查找资料,还可以顺便了解一些美术史。
最近正在尝试水彩画学习,忽然发现好多电视剧和电影总有一个角色是画画的。仔细想想,应该并不是影视题材的偏好变了,而是因为我以前对美术提不起兴趣,自然而然的把它们给忽视了。
画画,它需要天赋,又未必需要天赋。有些人小小年纪就天资显露,也有些人七十岁才执起画笔。有些作品你觉得画得好像,并不一定获得专家的好评,而有些画寥寥几笔,就能拍卖出上百万的价格。艺术,不是简简单单就能阐述明白其中的好与坏的。能够触动到心灵的那根弦,总是这么难以明说。
可以肯定的是,不管画与看,参悟才是关键。不懂思考,妙药在手,也无力回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