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的晚上,我准时进入直播间观看樊登老师的知识年度分享“知识进化论”。
整场3个小时的分享,开场便吸引我了。他说,带队去硅谷游学,到Sanjose(圣何塞)的时候,团队中有个成员,英文水平还不错,他看到Sanjose这个单词,按照英语的发音很自信的读了出来,当地负责接待的朋友听到后,马上纠正了他的发音,并解释说Sanjose是西班牙语的发音。
接着,他又说最近读书才发现:西班牙语的发音其实是来自阿拉伯语的喉音。因为据考证,阿拉伯人统治西班牙地区长达800多年,欧洲人在美洲的统治也才不到500年。
听到这些,是不是很有意思呢!从英文发音居然串联到了世界历史。正如,当晚的另一场演讲中,罗胖提到的:知识的世界,是知识和知识的彼此点燃。
正当我沉浸在被点燃的知识中,一个意料中又意料外的名词却在整场分享会中萦绕在我的脑海里。
下面复盘一下当时我的状态:
樊老师问:你们想不想认识一个具有达克效应的人吗?
我当时脑中的第一反应就是:想!然后自信的等着他的解答。因为他最近经常提到达克效应:越是愚蠢的人越不知道自己蠢。
结果樊老师给的答案,却直接把我震出了天际!
他说:回家照镜子。只要你回家照镜子一定会见到一个满脸写着“达克效应”的人。这不是开玩笑哟!我们每个人都是具有达克效应的人。我也是在看了很多以前从来没有涉猎的书,才知道原来自己有这么多不知道的认知。
这个答案的意外之处,就在于我不觉得自己是具有达克效应的人。因为我天然地认为自己还没到蠢的地步。如果说,在一定程度上无知,我承认;不知道的,就去学。但我绝不是一个不知道自己无知的人,因为我够谦逊。
于是,我的认知边界又一次被打破了!
随着认知边界的打破,突然有件事跳入脑海中,我好像在之前应用过这个效应。如果,我到现在才真正了解它,那之前我是否错误使用它了?我就是抱着这个浅浅的疑问,听完了整场分享。
分享会后,我迅速地翻阅了以前的资料。当看到之前使用的是“蔡加尼克效应”时,心在瞬间的释怀后,又更清楚的知道自己并没有像想象中一样掌握这两个知识点。
用樊老师的话说,就是:知识的敌人不是无知,而是已经掌握知识的幻觉!
好了,我想有了这次经历,这两个词我是真的记住啦!
科普时刻:
1.达克效应:
达克效应又称邓宁-克鲁格效应,是由发现它的两位心理学家大卫·邓宁和贾斯汀·克鲁格的名字联合而来,指的是“在某个领域中,越是能力差,越认不清自己能力差” 这一点。
达宁和克鲁格设计过一些非常巧妙的测试,首先邀请专业喜剧演员对30则笑话的趣味性进行评估,接着让65名大学生做出评价,然后让他们比较自己的判断与那些专业喜剧演员的看法之间的吻合度。
他们还被问及与其他人相比,自己辨别趣味性的能力如何,结果多数人认为自己高于一般水平。
但是按照参与者完成任务的能力高低进行排队时,却发现了一种相当有趣的现象:测试结果比平均水平略高的人,自我能力的评价最为准确;测试中表现最优秀的人,却认为自己的能力略高于平均水平;而那些测试中最不能辨认什么是有趣的人(测试结果最差),却往往认为自己远远高出平均水平,自我能力评判最不准确。
2.蔡加尼克效应:
一件事情没有完成之前,我们会保持足够高的注意力,事情结束就会迅速忘记。如:长期学习的时候,如果中途中断片刻,反而会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