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Day with Monster Toon》讲诉的是一个小女孩和一个叫Toon的怪物在小岛上度过的快乐的一天。主要的教学内容是食物以及请他人吃东西的句型和对食物的评价。
李老师在导入部分,用小猪佩奇的动画进行导入。通过学生对动画的观看,问学生What do they do? Are they happy?让学生来回答。学生在回答中出现了诸如They are eating. They are play.的回答。对于这样的回答,我们不一定要纠正学生后让他们再说,但纠正是一定需要的。然后,李老师就引出了绘本。我也实在没有看明白,到底这个小猪佩奇的视频和绘本存在什么联系。导入部分太过生硬了。
然后,李老师呈现了绘本的封面,让学生猜测Where are they? Will they be happy?这两个预测,我觉得第一个确实有点预测的需要,而第二个作为一般疑问句,回答也就Yes和No两种,有什么预测的必要呢?预测完后,老师放了一遍动画,让学生来验证他们的猜测。然后,李老师开始播放绘本的录音,让学生跟着读,老师在逐步的讲解绘本。阅读课,不让学生自主阅读是什么鬼?在跟读,讲解绘本的过程中,李老师和学生有三次互动。第一次Have some ... No, thanks. They don't look nice. I don't eat them. 第二次How about...? No, thanks. They don't look nice. I don't eat them. 第三次Have some... Thank you. They look nice. I eat a lot. 这三次的互动都是师生的互动,生生之间的互动呢?且这三次互动,是三个继承式的句型,完全可以融合在一起处理,而教师又生生割裂。同时,对于课文主要句型,教师为何不板书,也是我很不理解的地方。最后,小女孩离开了小岛,Toon送了小女孩礼物。老师问学生What is it? 学生答snacks。老师再问What are they?这个问题学生是有点莫名其妙的。其实老师想引导学生说出小女孩妈妈发出惊叫的原因:礼物里除了零食还有虫子。那为什么不从妈妈的惊叫原因出发,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后表达呢?
读后的巩固环节,李老师让学生再次跟读绘本并给图片排序。但在完成后,并没有校对的过程。最后,老师出示挖空的文本,让学生retell故事。
这个故事有一条时间线和一条情感线,老师是呈现在板书上的。但整节课除了在文本阅读完后,情感线有一个老师独自的呈现外,时间线从头至尾都是与学生、老师毫无关系的。这么好的文本处理的线索,老师不用,实在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