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公司聚餐,有个同事忽然说:“现在过年,真的没啥意思。吃的、穿的跟平时没什么区别,这年过的也感觉没啥盼头。”
他的话刚刚说完,旁边好几个同事紧跟着附和道:“可不是嘛,小时候过年还可以盼着穿新衣服,可以盼着得点压岁钱,那时候过年就是一种期盼,一种希望所在。”
记得小时候家里物质条件不是很好,平常穿的衣服都是姐姐穿小了之后我穿,我穿小了再给妹妹,一年当中要是能添件新衣服,就得等到过年的时候。而且新衣服一般也都是妈妈去商场买来布料,然后再去找裁缝给我们做。
但就是做衣服的话,也得从一进腊月就开始早早买好布料,让裁缝量好了每个人的尺寸之后放在那,什么时候可以做出来得等裁缝通知,或者自己时不时的去探问一下。那个年代,特别流行做衣服,所以每到年底的时候裁缝铺的生意也是相当火爆的,裁缝必须得按接活儿的顺序依次去完成任务。
所以,从妈妈买来布料到量好身高尺寸之后,接下来的日子,每一天心里就多了一份期待与祈盼,期待穿新衣服的样子,祈盼年的脚步更近一些。
小时候的家乡还有一种习俗,就是年三十那天,小孩子可以打着灯笼去给各家长辈拜年,这样的日子可以一直持续到初五。
那时候的灯笼有很多种,最常见的就是有一种手艺人做的铁艺灯笼。底座是一块圆形木头,木头中间用一根小铁杆从底座穿进去,大概有二十厘米长差不多,直达灯笼顶部,然后再在顶部弯成勾,勾子上边就可以勾上提灯笼的小竹竿或者小木棍。灯笼罩是用细铁丝拧成的菱形图案,在外边糊上一层白色棉纸,里边点上红色蜡烛之后,也是别有一番风情的。
大年三十晚上,吃过饺子之后,穿上新衣服打着灯笼我们就开始一家一家去拜年了。
仔细想想,那个年代,大年三十晚上可以出去拜年并不是我们最大的期盼,其实心里真正期盼的是那身久违了的新衣服,还有那个点上蜡烛的铁艺小灯笼,才是我们对年最大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