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三候与传统习俗】❣@ 上官皖儿
2018年12月22号06:22:38分,农历的十一月十六,是二十节气之一的冬至。冬至也就是太阳黄经度为270,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使得我们生活的北半球白天最短,夜晚最长。冬至的到来也标准着北半球冬季的正式开始,也开始了数九寒天。
“相传冬至大如年,贺节纷纷衣帽鲜。
毕竟勾吴风俗美,家家幼小拜尊前。”
诚如《清嘉录》里引用一首拜冬诗所云,古时的冬至是个大日子,漂在外地的人到了这时节都要回家过冬节,即“年终有所归宿”。这一天皇帝还要去郊外祭天,百姓要祭祖,还有贺冬、迎神、辟邪等风俗。
作为24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冬至算是24节气中少见的自带“节日光环”的节气,同时被唤做“冬节”、“长至节”、“亚岁”。
冬至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冬至这天,北半球白昼最短,夜晚最长,所以冬至在我国历代也称为“日短”“日短至”“日南至”。
冬至一到,开始数九,数九天是较为寒冷,还记得小时候雪的数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凌上走,五九,六九沿堤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节气在寒冷的农历十一月中,其中“至”是极致的意思,冬藏之气至此而极:阴寒达到极致,天最冷;阳气始至,上升才逼天气寒彻;太阳行至最南处,所以昼最短,夜最长。
古人认为自这天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即下一个循环开始了,冬至一阳生、天地阳气回升,故为“大吉之日”。
中国古人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
蚯蚓结: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
麋角解: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
水泉动: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南方吃汤圆,北方吃饺子,这是人们熟知的冬至习俗。“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汤圆也称汤团,“圆”意味着“团圆”“圆满”,所以,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每逢冬至日清晨,南方各家各户都会开始磨糯米粉,并用糖、肉、果、更豆、萝卜丝等做馅,包成冬至团,不但自家人吃,亦会赠送亲友以表祝福之意。上官皖儿认为,北方吃饺子,此习俗也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之事。
每年冬至,各地都会用不同的方式来迎接这个节气: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则有吃姜饭、冬至米团以及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习俗,还有特别是,相传小孩子在冬至这天吃了水饺是不冻耳朵的。
冬至养生进补有三种说法:第一是立冬后到立春前;第二是冬至前后;第三是三九天。养生专家指出,冬至进补时间是根据人体素质而进补的,患有慢性疾病体质又是属于阳虚的体质的人需要长时间的进补,在从立冬开始到立春,一般体质的人不需要大补,可以在三九天集中进补。正如民间早就有“夏补三伏,冬补三九”的说法。
冬至较为寒冷,没有上火的情况下,可以吃一些羊肉、牛肉,燥热温补。还可以吃一些坚果,坚果是冬日养生的最佳拍档。坚果性味偏热,在别的季节中吃了容易上火,但在冬日吃适量的坚果不仅能避免上火,还能起到御寒的效果。饮食调养上,要注意“三多三少”,即多吃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少吃糖类、脂肪、盐分含量高的食物。
还有,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除了吃,运动养生必不可少。“动则生阳,静则生阴”。冬至起,天地万物的阳气开始升发,人体也应顺应自然,运动就是最好的升发人体阳气的方式。
古人云“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应之。”中医理论也有“冬至阳生”之说。具体说来,到了冬至这一天,阴极阳生,为了抵御严寒,人体阳气蓬勃生发,最易于吸收外来的营养,发挥滋补的效果,在这一天前后进补最为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