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标题里有图形呈现也许你更有看过来的兴趣。
一、人们花更多的时间来学习认知,而不是创造。
大部分时候,一个人坐在自己的计算机前,不是进行创造,而是阅读,观察,研究,探索,使认知产生联系,并最终理解事物。她并不追求创新,而是梳理自己已获得的知识。软件成为一个提出问题,进行比较,得出结论的媒介──对,就是认知的媒介。
“信息化软件”是人们用来学习认知的,“操作性软件”是人们用来创造的。
认知都完成不好,何来创造?
所以,所有优秀软件的基础必须是“信息化软件”。
Tips:
在我们开始进行软件设计的时候,是否问过自己设计的软件是一个“信息化软件”。我们容易从核心功能开始,发展到无边的自我逻辑中,慢慢转而一味地希望给客户我们认为优秀的信息,堆积成为一个导航多,设置多,层级多的怪物。
二、“信息化软件”的设计就是“图形设计”。
信息化软件设计应该以图形设计为出发点,首要关注的应该是信息如何“呈现”的问题。设计师要自问:哪些是相关信息?用户想知道些什么?哪些情况下她需要对结果进行对比?她可能会做出怎样的决定?怎样才能让数据有效呈现?怎样才能将视觉语汇和图形设计技巧用于指导用户做出决策?设计者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软件的视觉呈现,因为用户使用软件是为了认知──而认知的主要手段就是“看”。
眼动,是迅速的,方便的,是人乐意的行为,是一种“懒惰”的本性,观看信息是容易的。手动,是缓慢的,迟钝的,是人消耗的行为,是一种“被迫”的状态,操作软件是费力的。
为了更好的满足“看”,好的图形设计就成了核心。
图形富含颜色,富含流程,富含对比,能激励用户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规避有限的理解机制的能力。
Tips:
图形设计,并不意味着“图片设计”,更重要的在于“呈现”。如果是表达信息的关联,变化,逻辑层级,图像可能是更好的选择。而“文字”更为准确,静态,单点突出。粗暴地通过“交互”引导用户进行操作,进行无关的“信息呈现”,这是很多软件容易掉入所谓的“快捷”陷阱。在我们把每一个数据放上页面的时候,往往忘记了用户的真实需求。用户为什么要进行绑卡,要比用户能快速的绑卡成功更重要,不断地跳框让用户丧失了绑卡的耐心。也许,“绑卡后基金交易的资金需要落入自己的卡,才保住资金安全”这才是引导用户绑卡的关键,“资金运作后需要回流到你的卡里”想象一下这样的资金流动逻辑,然后用图形呈现出来,用户是否更容易接受绑卡这件事情。都是为了“绑卡”这个功能,往往可以有不同的“信息呈现”方式。
三、我们如何利用软件提高图形设计水平呢?答案在于情境。
计算机的动态显示屏将我们从原先的静态出版物中解放出来。像素点就像是神奇的墨水──能够根据不同情况为每个用户展示出不同的信息。事实上,软件可以通过三个线索来推断情境:环境──感知周围动态;历史──存储以往的数据;交互──收集用户输入的信息。
所谓的“情境关联”,本质上是“智能化”的思想,希望软件更多的搜集用户信息,“动态”地进行“图形信息呈现”,“个性化”地进行处理,让用户“被服务”。
依靠搜集用户的“环境”“历史”数据并不用消耗用户的“操作”,而“交互”需要消耗“操作”。所以交互被认为是不利的。
优秀的情境关联往往依赖于多维的数据搜集。
Tips:
在最后“情境关联”这个模块上出现了比较大的争论。
源自于“交互”是不是越少越好,是“克制”但“必要”,还是朝着“智能化”的方式努力让其“消失“。
“操作过程”本身到底会不会是一个“需求”,“记账”这个行为是会带来愉悦的吗?
在你记账的时候,你是否享受珍惜投入心血记录的过程,还是只关心最后的报表盈亏。
在你拍照的时候,你是否享受珍惜按快门的感觉,还是只关心照片好不好看。
在你用餐的时候,你是否享受珍惜食物流过喉咙的真实,还是只关心食物是否最终满足了你的肚子。
作为我来说,也许有一天,我只要想想就能完成一切的行为,但我觉得这很可怕,我将像一只被机器养着的宠物,看似我们不用再有任何信息决策的困扰,同时我们也失去了自我。
全文的图形界面呈现:
“信息化软件” --> “优秀软件”
“优秀图形设计” --> “信息化软件”
“优秀情境关联” --> “优秀图形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