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2月13日星期一
(一)晨读,“小古文”如期进行。
今天早晨,天气尚好,渐渐感受到了春的气息了。
七点半之后,学生们陆陆续续进入教室,一人因事请假,其余全到,还不错。坐定之后,说了两段话,第一段——
上一学期,我们的表现,尤其是考试成绩,还算满意。一些同学,像牛立佳、郭子怡等同学,进步幅度较大。当然,我们还有更多的进步空间,具体的情况,我们第二节课分析。
第二段——
新的学期,又一个新的学期,我们应该有新的面貌。什么是新的面貌?新的态度,新的行动。对于自身好的习惯,保留且发扬;对于自身坏的习惯,如不听课,不发言,不按时完成作业,必须剔除。你自己不容易剔除,我会帮你好好剔除。新的学期,我们也应该有新的目标,如阅读方面,至少读20本书,写要挑战10000字。提前说好,心中有数。
接下来,开始晨读。刚开学的缘故,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都不是很畅通,回答问题磕磕巴巴。也许假期综合症还在,不仅是学生,也包括自己。今天一天的教育生活结束,感觉有些累,还需要积极调整。晨读唯一的亮点是俎乐恒同学对“红蓝”两段文字的理解。我问:“这两段有何不同?”他第一个举手,说:“一个写动,一个写固定的东西。”我先赞扬,再纠正一点,“不叫固定,而是静止。前面写静,后面写动,合起来叫动静结合。”
时间关系,没有指导背诵,只有等待明天了。明天,一是背诵检查,二是小仿写。
(二)午读,《草房子》导读。
上学期的午读,自己偷了懒,就是让学生泛泛的读书,没什么交流。这学期,得改变,读一点,或读几个章节,就设置几个问题,做点交流,先期的交流指向阅读,整本书读完之后,再指向模仿写作。一定要注意的是,这几个问题,一定是自己的“真问题”,是自己在阅读中能提出的问题,不是“百度”的假问题,“别人”的问题。这本书,很多同学寒假读了,第一节既是交流,也是小“检测”。实际效果看,一般。开头最难,开了头,硬着头皮做吧。今天的导读是这样的,大致记下来——
师:读书,先读封面,封面上有一些人物,你能认出谁?为什么?
生:秃鹤。因为秃头。
师:除了秃鹤之外,你还能认出谁?
生:右边数第五个,是桑桑。
师:为什么?
生默然。
师:谁还能判断这就是桑桑。
生:桑桑和秃鹤是好朋友,他们一定会挨着,桑桑挨在秃鹤身边。
师:你为什么不判断抱狗的那个孩子是桑桑呢?
生又一次默然。(其实孩子们判断对了,只是无法在文中找到准确的依据。)
师:没关系,我们再读这本书,一定会找到桑桑。
师:封面右下角,默读一小段,你知道它出现在书中的什么地方呢?
生默读。“结尾”。
师:判断依据?
生:离开草房子。
师:对,里面有一个词?
生:告别。
师:看完了封面,看目录,你发现了什么?
生:两个字,做题目。
生:都是人名。(师:有几个,哪几个?)
师:再看“内容提要”。默读这三段,用“我知道了——”说话,通过这三段,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生纷纷说。(看说话,一些孩子完全没有进入状态,可谅解,随着阅读的深入,应该会好些。)
时间关系,留了个尾巴,读完前两章的同学,回家写一篇读书笔记。内容有两个,一是就这两章的内容,提出六个问题。二是分别给秃鹤和纸月,写一段话,长短均可,真实感受就行。
就在此刻,就在写这篇文字的时候,一位孩子的家长发来一篇已经完成的读书笔记,态度算认真,内容也算有心,细细看,需要提升的空间还有很大。上图——
(三)课堂方面,因语文课本未到位,只安排了临时任务。1.检查相关作业,指出共同的问题。2.第三项作业与诗词有关,于是,仿照诗词大会的“飞花令”,赛了赛诗词,权当前三十首诗词背诵的检查,有的表现惊艳,有的也就支支吾吾,感觉这样的形式可以继续做下去,移植到班本课程中,应该还不错。
日常开学,三点一线,反反复复的生活继续,只希望在这“反复”中寻得一些可慰藉心灵的独特的东西。
今天,就到这里。明天的事,明天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