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朋友聊天,聊到了「丧文化」,于是就有下面的一段对话。
“丧文化听着为啥像做丧葬用品的,咋这么不吉利啊”
“……”
“丧文化是什么意思?”
“是年轻人借助网络宣泄内心负面情绪的一种形式,以一种反鸡汤、自嘲、娱乐的态度向生活和世界提出温和抗议”(在网上粘贴的)
“反鸡汤、自嘲、娱乐的态度听着一点也不丧”
“本来也不是纯丧啊”
“什么是丧,有什么例子么”
“轻人嘛,现在没钱算什么,以后没钱的日子还多着呢”(在网上粘贴的)
“这不丧啊”
“继2016年以「葛优躺」为标志的「废」之后,在无力对抗整个世界的情绪中又增加一种「旁边的乞丐捡的半个面包上面有奶油,而我的没有」的一种带有无奈的嫉妒成分的心理”(在网上粘贴的)
“啥玩意,变态吧,草”
“……”
产品狗的焦虑
曾几何时,作为出生在80末、90初的我们,可是中国互联网的主力军,我们用着最新的互联网产品、关注着最新的互联网动态,对互联网大大小小的变化如数家珍,然而现在却无法理解「丧文化」了(先排除解释的准确性的问题)。
最近一直很焦虑,作为一条产品狗,不知道未来应该何去何从。毕竟老一辈的产品经理现在都成了CEO,不是CEO的也至少是某个公司的高管,完全没有指导意义。而中国互联网产品经理出现井喷之势大概也是在2011年以后,这就像是1988-1991年全国新出生婴儿特别多,等2007-2010年时高考就变成了考生最多的几年。在所谓人口潮汐作用下,2011年至今入行的大量产品经理会一直和你形成竞争关系,一直到你退休。产品经理岗位鱼龙混杂,有太多的水货,尤其在我自己也不是行货的前提下,如何才能保持自己的竞争力,不被淘汰呢?
通过今天这件事,我越来越坚信不被淘汰的第一点——对新鲜事物保持好奇心——没有好奇心,还做个毛的产品经理。那么,另一个问题来了,如何才能保持好奇心呢?创造好奇心。对于如何创造好奇心,我个人准备从以下几点入手去尝试。
如何不被互联网淘汰
首先,挑火爆的行业去研究。什么行业火研究什么总是没错的,互联网世界是个信息过载的世界,但凡有心想知道什么火,总能通过一些渠道知道的(甚至是被刷屏),从去年的AR、VR、直播、共享经济,到今年的短视频、AI,再到最近的ICO(当然,这些东西可能早就火了,不过不影响,领会精神)。先找到一个行业,看科技风评是怎么评价这个行业的、投资人是怎么评价这个行业的,看这个行业中几个产品都有什么功能点,看最前沿的这波用户是怎么用的、他们的反馈是什么样的、他们是怎么评价的、这些用户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样的特质等等。经过了这些,基本对一个行业进行表现层有了一定的了解。
其次,基于了解到的这个行业的表现层进行提问。比如这项技术的发展历程、前世今生,为什么之前没有火起来、为什么技术一直有但用的人很少、之前出现之后为什么势头又下去了、这次会不会下去(如AI行业),为什么市场这么看好这个行业、这个行业究竟是有想象力还是有挣钱能力、还是未来的必然趋势(如ICO),为什么他们面向的用户是这么一群人、这群人的消费能力如何、他们为什么如此喜欢这类产品、这群人能产生多大的势能、他们是否会背叛这些产品、什么样的新产品能让这些人背叛(如直播)。这些问题也都是随意想的,没什么套路可言,我想表达的是学会提问会让自己更容易了解和认识一个行业。我们很多人都处在认知结构的最底层,即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因此,学会提问是重要且必要的。
最后,输出、理解并选择。经过了对行业进行筛选和提问,基本上对行业有了相对具象和全面的理解,这时候需要做的是把这些内容输出出来,不管是在互联网上分享,还是单纯的作为自己的笔记,一定要输出出来。只有做到最后的输出,才能算是真正的理解。尤其是研究用户的层面,你很可能懂得了其他行业的用户心理,这便是一种通用技能了。所谓的选择,其实就是为自己的将来提前布局了,假如看好某个行业、假如认为这个行业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那么尽早准备,为入行做准备。
写在最后
带着目的性做事情很可能显得动机不纯,很可惜,如果不想被淘汰只有逼着自己跟上脚步。作为产品经理,我不想被温水煮死。
“这个短视频是什么鬼,为啥还得分段编辑啊,原来美拍那种一键加滤镜不是更方便么?”
“现在年轻人看视频还打开弹幕,画面都被盖上了,咋看视频啊?”
“这个人疯了吧,直播吃这个,怎么有人那么爱看?”
“「丧文化」是啥,听起来和做丧葬用品似的”
每每想到这些话,我都不寒而栗,紧紧地抱住中年衰老的自己。
PS:温馨提示,希望不要矫枉过正,不要犯「存在即合理」的不可知论的错误。
注:图片授权基于CC0协议